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方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这不意味着知识就不重要了、基于知识的教学就不重要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并不矛盾,我们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创新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正如斯滕伯格所说:“我们不可能对一无所知的事物产生新异观念。”
没有基础知识打底,素养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要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学会举一反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类,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后三种知识的学习,而实际上,后三种知识才是结构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形成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
不能拔苗助长,应以平常心态静待瓜熟蒂落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长短不一且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可能出问题,比如一项建筑工程,正常的工期是半年,如果人为缩短成三个月,就可能造成质量隐患。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同样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由学习科学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的。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但在现实生活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并不少见,“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就是典型表现之一。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基本的读、写、算,这让许多家长在孩子“幼升小”时倍感焦虑,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笔者发现,到了二、三年级,家长们的焦虑感没那么强了,很多人发现,不管是起跑早的还是起跑晚的,大家都差不多,看不出明显区别了,甚至起跑晚的孩子已经“超车”了。为什么?因为当人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时,学习的知识未能有效转化为能力与素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具备某项能力就成为很简单的事情了,早期的差距只要稍作努力就能补上了。
当前小学的一些学科培训亦是如此,很多内容属于超前学习,比如一些小学数学的课外培训班,已经讲到高中比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公式、几何定理和函数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慢慢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时候让他们学习这些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知识,其实就是违背了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当时好像“听懂了”(未必真正理解了),但也只是会按照培训机构总结的套路机械地解题,稍作变动,或是过上一段时间就又不会了,这样的学习对于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可能造成“夹生饭”,对后续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