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五章存在主义第一节萨特(10)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活的哲学”的特征是综合、统一,把过去和现在合为一体,并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应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教条。综合、统一的过程是历史的辩证过程。萨特区分了两种理解历史的方法:分析理性和辩证理性。前者是18世纪唯理论和以后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它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不偏不倚的判决者自居,把新的事实还原于老的事实,不能理解新鲜事物。萨特认为新事物是不可还原的,只能用辩证法的常变常新、不断否定的过程来解释历史。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他模仿康德的问题模式,说这本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任何未来人类学的导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知识何以可能”?
在历史中,有这样一对矛盾:历史和社会是人创造的,但同时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先决条件中创造历史。马克思用经济关系解释历史的动力与方向,解决人与历史的矛盾问题。萨特则认为,辩证法应首先是“人学”,它的出发点是个人实践。人的存在是有机现象,是对无机体的否定;但是,人的物质需求则是回归物质环境,是否定之否定,是自然对人的否定。这构成了辩证法的第一个“圆圈”。接着出现的是需求与匮乏的辩证法,这是人的生产活动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通过自然的中介,人的超越活动统一过去、现在和将来,表现为物以人为中介、人以物为中介的“辩证法循环”。辩证法循环又产生自身的否定,这就是反辩证法的实践惰性。人在这一否定阶段成为自己生产物的奴隶,人被异化,被组成在群集(collection)中,成为满足需求的生产中的一个环节。
否定之否定是集团(group)的建立,在其中人有共同目的,并超越给定的生存状况,在自由活动中实现未来的可能性。这是历史辩证法的第二个“圆圈”。辩证法不会至此结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集团又会蜕化为功能性的团体,产生官僚国家,产生新的异化,引起革命。历史辩证法在异化——革命——再异化的循环中继续前进。
可见,《辩证理性批判》与《存在与虚无》不同,侧重点不是个人自由,而是先决条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人的最终自由要在集团中实现。萨特说: J
归根到底,不要让人把我们解释成似乎在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由的,我们要说的恰恰相反,即,只要人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惰性的范围中发展,所有人就都是奴隶。
萨特的存在主义经常遭到非议,被指责为“消极的”、“悲观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哲学”,“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回答了一些指责,比如,他说,存在主义不是消极的,而是“行动的哲学”;不是悲观的,而是“严峻的乐观主义”;不是利己主义,而是人道主义。他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主观的哲学,“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资产阶级,而是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导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是,此时的萨特没有回答“个人主义”的批评,也许他默认了存在主义就是个人主义,他在《存在与虚无》中的存在主义也确实是个人主义。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有不同的意义,也不等同于唯我主义,它倒是与人道主义有密切联系。即使承认存在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这并不损害萨特的一贯立场。但是,萨特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个人主义,他在《自传》中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