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面对孤独、死亡?大学生“空心”吗?生命教育是一场无痕的修行(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大学生“空心”吗】
“我终于成功地做到了别人想让我成功的样子。”“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自己是弱小和无力的,不值得被喜爱的。”蔺桂瑞教授在屏幕上列出了一些“敏感学生”内心对生命的呼喊。

我们如何面对孤独、死亡?大学生“空心”吗?生命教育是一场无痕的修行


其实,这种内心的呼喊背后的“潜台词”是在说“我不想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我是有价值的,是强大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纳入了太多别人对他不合理的期待,这反而成为一种困惑,他们表现为自残、抑郁,而旁人往往把他们的行为当成他们自己的问题。其实,这是社会或周围人带来的困惑,生命教育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困惑。
生命教育的课堂,不能变成说教的课堂,更注重体验式学习,注重亲历参与行动。这是与会专家一致的观点。何仁富教授介绍了一些创新课程。比如,“我写家史六十年”的作业,通过完成3000字的家史介绍和300字的感受,需要和亲人对话,而不能去网上抄现成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家族、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我们如何面对孤独、死亡?大学生“空心”吗?生命教育是一场无痕的修行


同济大学开设的“生命的传承”,课后作业的题目就是让学生邀请重要家人进行一次半小时以上的采访并反馈感想。殊不知,这样一份作业,竟是很多学生青春期后第一次与父母的亲密谈话。访谈后,有学生发现了父母身上的宝贵品质,有学生放下了对父母的误解,也有人终于学会了“放下”。
日前,同济大学刚刚完成第二轮线下教学,共有200余名同学选修了全部课程,并依托课程培养了近40名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师资。姚玉红教授介绍,课程还将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尝试拓展为32课时。其中,理论部分的引导力求更为精炼凝缩,增多实践体验的成分。比如,学校将探索课程配套的心理工作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让生命教育走进学生社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