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抗日烽火熔铸的晋察冀文艺(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最为显著的诗歌创作热潮发生于1939年8月,《诗建设》为纪念延安街头诗运动一周年,发起了创作1000首街头诗的活动,编辑出版了《粮食》《战士万岁》《文化的民众》《在晋察冀》《街头》《给自卫军》《力量》《冀中街头诗选》等诗集。
墙头诗以其通俗性、简易性、鼓动性和号召力,成为早期晋察冀诗歌重要而独特的表现样式。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村村落落的院墙屋壁,道路两旁的石壁、土崖、大树上,到处书写着鼓舞人心的抗战诗篇,这些多数没有署名的即兴创作,成为激励边区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号角。
街头诗是晋察冀诗歌的主体。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街头诗运动发轫于延安,兴盛于晋察冀。被闻一多称为“时代鼓手”的田间是晋察冀街头诗运动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时期就是那个时期,那时候把自己写的诗篇写在墙壁上,写在岩石和大树上,鼓舞军队和人民的斗志”。他的第一本街头诗集《战士万岁》收入的60首诗歌,是1939年4月2日至8日完成的。那时,他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仅仅3个多月。魏巍是街头诗的挚爱者,他曾追忆道:“一踏进某一村庄,就察看那村子的土墙壁……在土墙上写到太阳落山又写到月亮升起的时光。”长期战斗和生活在晋察冀的杨朔,在1942年结束边区文化考察之后,对蔚为壮观的街头诗创作洪流感触颇深:“到处可以看到街头诗,这些诗采取短俏的形式,运用民谣的韵律,使用活生生的民间语言。
描写战争、反‘扫荡’、民主政治、志愿义务兵,以及一切和战争相连接的斗争生活,这些诗人绝不高坐在缪司的宝殿里,凭着灵感来描写爱与死的题材,他们已经走进乡村,走进军队,使诗与大众相结合,同时使大众的生活诗化。”
在数以万计的晋察冀抗战诗歌中,《亲爱的土地》《铁的子弟兵》《乡村的布尔什维克》《祝山——为勇敢的人而作并献给十月革命节》(田间)、《白洋淀之曲》《儿童团长》(孙犁)、《黎明风景》《晋察冀的大山》(魏巍)、《狼牙山五壮士》(邓拓)、《共产党员》《白毛女》(邵子南)、《红羊角》(钱丹辉)、《冀中之歌》《青纱帐》(远千里)、《纺棉花》(曼晴)、《柴庄》《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等作品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抗日烽火熔铸的晋察冀文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