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一场关于时间、地域的诗意探索(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已经用几组镜头开始了他的“布鲁斯”之旅,奠定一种幽暗、悲伤的气质。比如小男孩卫卫童年时住的破旧屋子旁边就是一个瀑布,屋子中间悬着个歌舞厅里才会有的那种很大的球形射灯,非常突兀。在后来男主人公向女理发师以第三人称讲述自己和妻子的故事时,才明白那个突兀的灯的由来:原来他们在歌舞厅认识,平时因为住在瀑布旁边,讲话都听不见,不如跳舞。而那栋破房子以及过去9年发生的事,又体现了兄弟间的厌恶和隔膜。
除了长镜头以外,《路边野餐》的第二大争议在于“诗”。但电影里的诗不仅仅是毕赣的诗,很多人忽略了主角陈升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其实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介绍到“诗人陈升著有诗集《路边野餐》”。正如前文所说,布鲁斯和诗歌是相通的,它们反复、有韵律,在回环之间释放出原始的情绪。因此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旁白之诗,也是陈升的念白和自语,符合当下语境,符合人物特点,比如坐牢九年的老陈,在诗的表达上就是那句“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这些不断出现的诗歌意象以及期间穿插的音乐《小茉莉》、卡拉OK厅里的《世界第一等》,这些载体本身都是导演私有化的直观写意,也是自身与灵感的结合。
雕刻时光及台湾电影美学
毕赣讲故事的方式不依赖于剧本,也不依靠台词,所有的引申和延续都通过镜头影像来完成。虽然相对晦涩难懂,却成就了他“有时令人费解,有时令人着迷”的作品。在不同的访谈中,毕赣不断提及两位重要的电影作者——侯孝贤和塔可夫斯基。1973年,苏联科幻小说家斯特鲁加茨基兄弟创作了《路边野餐》,这部小说后来被塔可夫斯基改编成了其名作《潜行者》。塔可夫斯基曾一度被评论家们称为“电影诗人”,他的作品对电影与诗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对隐喻、象征、节奏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和融合,无疑从精神本源上深化了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诗电影创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