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极简大纲(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2)说明了《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说明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又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2、“观物取象”在美学史上的影响:
(1)被多数人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法则;
(2)“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也很大:这是中国哲人和诗人的关照法,构成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四、孟子的美学思想
(一)、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
1、象味、声、色能够给人的口、耳、目带来感官愉快—样,人的道德精神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愉快。
2、人的道德精神为何能够引起审美愉快?
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当善的实现表现为人的自我肯定时,善同时就是美。只要有自觉的努力,个体就一定能实现善。个体具有实现善的伟大力量。

中国美学史极简大纲


3、“养气”说:
“浩然之气”,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4、内在的精神状态通过人的外部形体而表现出来。
人格的善在于人们的行为的社会本质,它是通过冷静的理智分析去判定的;人格的美则在于人们的高尚道德在人们形体活动中的表现,它是通过感性的直观去把握的。
5、“充实之谓美”(《尽心下》)。
“充实”,指的就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
(二)、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
1、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
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去找寻人的美感的共同性的原因。
3、美感的共同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性,“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尧舜与人同” (《离娄下》),审美能力是一切正常发展的人都具有的能力。
(三)、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