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流浪大师”(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其时,孙丹青和妻子有一个6岁的儿子,孩子在他们吵架时立场鲜明地站在母亲一边,根本不把孙丹青放在眼里。
“小孩子不懂事,我也不怨他。我早就把这些凡尘俗世看透了,只想余生专心搞艺术。”
孙丹青嘴上说不在意,生活里也确实对这些家务事不上心。他每月将近百元的工资,一半交给妻子,一半用来购买笔墨纸书以及车票。他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写生和绘画上,那些年几乎走遍和画遍闽北山水,与某县毗邻的武夷山,他每月至少去一次,每次回来,都给我讲些趣事儿。
有一回,他给一位少妇画了张肖像,那个少妇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不仅给了他10块钱(当时可是大钱),还请他吃饭喝酒,要了他的地址,表示要“保持联系”——至于有没有“保持联系”,我就不得而知了,许是他在吹牛——不过,孙丹青的肖像素描功底确实深厚,寥寥数笔,传神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加之年少浅薄,我对孙丹青的一些行事风格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这个“老顽童”心无城府,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并感染了我。他有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名人名言,比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的“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等等。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书,还在不少报纸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
然而这样的生活刚过了两年,到了1987年底,孙丹青突然辞职,抛妻弃子,独自浪迹云南。
关于他的离开,在我们厂里传出很多版本,有说夫妻感情不和所致的,有说他完全就是神经发作的……而作为这个厂里和孙丹青交往最密切的人,我知道,孙丹青出走是必然的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2
孙丹青的离开,或许是因为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自1982年有了中译本后,引发国内众多文艺青年的追捧,由此也掀起了“人生究竟应该怎么活?”的讨论。
在这本书里,英国作家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寻画家梦想的故事。
这个故事自然也被沉浸在艺术之中的孙丹青奉为圭臬,常言“我要成为中国的思特里克兰德!”
至于他为什么选择去云南,我想这便是他出走另外一个原因:他爱上一个云南姑娘,名叫黄真。
1986年底,厂化验室有一趟去无锡购买化验仪器的差事。年关了,谁也不愿去,而对孙丹青来说却是一桩美差,乐得逍遥一番。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