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小说里受过情伤的人最后都漂泊江湖?(8)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叫“精气”,是气中间最精微的一种,人得到精气之后,不但能身强体壮,而且能成为“圣人”。
这背后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逻辑是,既然万物的基础是气,那么人的地位高下就应该是由气的精粗、多少来决定的。气是不断流动的,人的地位当然也是可以变动的。
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夏商周时期是贵族社会,但到战国以后,贵族没落,平民也能成为帝王将相。这种历史巨变,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和背书。这就是气的哲学,一个出身不高的平民,如果得到了浩然之气或者精气,就可以成为士大夫、公卿甚至圣人。
越女见越王勾践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和诸子百家游说君主的故事非常相似。它和农夫舜被尧所赏识,或者钓鱼翁姜子牙被周文王发掘等故事是有同构性的,代表了当时的士人或者说平民阶层中的杰出人士的向往。
气的哲理,意味着人通过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潜能来提升自己。落在现实社会中,就相当于人通过学习和奋斗,可以获得之前无法想象的高位。这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潮流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但到东汉和唐朝,出现了强大的门阀士族,出身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他们名义上还信奉气的哲学,但是又在上面加了很多限制。
东汉末年的刘邵写了一本《人物志》,他承认所有人都是“天地气化”所生,但是又说根据五行不同呈现出了形体的不同,他提出了一些“上等人物”的标准,比如“骨植而秀”“气清而朗”“体端而实”等等。
大家想想看,吃得好、营养充分的人,都有这样身体强健的表象,而穷困的人就没有。他通过这样的理论把阶级固化了。
到了宋代以后,气的哲学又重新流行起来,形成宋明理学的基础,这和当时进入平民社会、科举选拔制度的流行又是高度对应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刚才讲过,金庸小说除了《越女剑》一篇,都是写宋朝以后。我觉得他没有写完《卅三剑客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到唐朝的世家大族社会和近代武侠小说的平等精神是有深刻矛盾的。
比如第二张图是《虬髯客传》里。虬髯客是个武林高手,他本想争天下,但一见到李世民这个“真龙天子”就面如死灰,只看了一眼就认输了。这让金庸如何下笔呢?
归于江湖
金庸的《越女剑》相对于《吴越春秋》来说有很多改造。
《吴越春秋》里,越女是有意识地来见越王教授剑道,而《越女剑》里面阿青只是懵懵懂懂被范蠡拉来的,她对吴越争霸也毫无兴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