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仰天续命,悲歌唱罢青衫湿(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顾河保营得于蒙古交易,又准河民垦蒙地,岁与租籽,河邑民多在口外贸易贩运各物……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养家糊口……”
关于走西口的人群构成,《山西文史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类是没有地种,或仅有少数沙梁薄地,收入甚少的贫苦农民。有一部分是手工匠艺人,他们是走西口的主力军,是走西口的大多数。他们唯一的生活门路就是出卖劳动力,这是真正走西口的人。
另一类是买卖人,被称为“边商”或“边客”。严格的说他们不算走西口的人,因为走西口是穷人的事,他们走西口的目的意义和穷人完全是两回事。穷人是为养家,他们是渔利。
还有一类是躲避兵役和逃避诉讼的人。旧社会内蒙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官府鞭长莫及,很自然成了逃避诉讼者的避难所。当然,这是极少数。
可见,走西口的人多数还是衣食无着度饥荒的贫苦农民。河曲人自然也不例外。有谁愿意舍妻子,撇父母,放着“守家园”的日子不过,到口外去“刮野鬼”?更何况西口还是一条茫茫的不归路。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去走西口呢!河曲有两首民谣: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遇了冷子敲[⑥]。

走西口仰天续命,悲歌唱罢青衫湿


清康熙《保德州志·田赋》载:城处万山之中,黄河环绕其下,土地贫瘠……十年九荒,遇丰岁,计亩所获不过一二斗,稍歉则仅获籽粒耳……
清道光增修《偏关志》载:晋北土质干燥,气候较寒,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所凭者雨泽耳。故晴雨稍有失时,便成灾歉……
《河曲县志》中提到:河曲县春旱平均三年一次,秋旱四年一次,雹灾年年发生……
由此可见,前面歌谣中提到的“十年九不收”并不是夸张。这里“土地少瘦年年干旱”“十年九旱吊穷命”。贫苦的农民想要靠老天吃饭,老天是“清风细雨它不下,每日起来刮乱风”;想要靠大地养活,大地它也是“五谷杂粮它不长,遍地尽长棉沙蓬”[⑦]。据说清朝有一读书人看到本地环境曾痛心疾首地说“本地无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鱼米之利。乡民维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⑧]”如此极地环境,居家者不能糊口度日,“仰食口外”就成了本地人度饥荒的唯一选择。这是河曲人走西口的自然原因。关于河曲人走西口的其它原因,任晓星在其《河曲的“山曲”与生活》中也曾论述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