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歌颂情感|卢梭诞辰(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它的原则就是理性,它的基调就是高雅,它的主题就是尊严和荣誉,它的语言就是慷慨激昂的独白。在高乃依和拉辛等古典主义悲剧家的剧作中,理性是不可动摇 的绝对原则,它相当于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上帝。为了这个原则,罗 狄克宁愿放弃对施曼娜的爱而捍卫家族的尊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了我的荣誉,我必须竭力抑制爱情。”
它和近代一切讲究优美形式的时髦事物一样,滥觞于17世纪的法兰西,然后再由法兰西传播到整个欧洲。诚如丹纳所言,近代的法国仿佛成为全欧洲的教师,它教会了欧洲一切开化和半开化的民族一套行礼、微笑和说话的艺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虽然猛烈地批判了古典主义的社会基础(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但是它不敢触动古典主义的基本规范,甚至当法国人已经建立了一个共和国,推翻了国王和教会的统治后,他们仍然不敢对布瓦洛的权威表示丝毫的怀疑。勃兰兑斯写道:“伏尔泰把传统打翻在地,用悲剧作武器向以传统为主要支柱的势力专制制度和教会发起进攻,却从来没有打破旧例,让剧情的发展持续二十四小时以上,或是让一个剧发生在两个地方。他对天上地下什么都不尊重,却严守诗歌的韵律。”
如果说18世纪的法国人变革了政治秩序,英国人变革了经济秩序,那么德国人则变革了文学秩序。歌德笔下的维特和浮士德打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席勒笔下的斐迪南则把真挚的爱情置于贵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尊严之上。然而,尽管18世纪末叶的德国诗人们对古典主义的神圣原则表现出极大的不敬,最初动摇古典主义牢固堤岸的浪漫主义激情,却是来自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歌颂情感|卢梭诞辰


让·雅克·卢梭
夏多布里昂、华兹华斯与拜伦:
继承卢梭的浪漫主义
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者心中,卢梭的影响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如果说《熙德》成为古典主义悲剧的圭臬,那么《新爱洛伊丝》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在《新爱洛伊丝》中,卢梭第一次把个人情感凌驾于荣誉和义务之上,把炽烈的、未经修饰的纯洁爱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本书中所发出的那种崇尚真实情感、贬抑虚伪理性的呼声,成为浪漫主义这个新世纪的天才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从《新爱洛伊丝》的子宫中,育化出夏多布里昂的忧郁多情的勒内、歌德的殉情而死的少年维特、华兹华斯的恬静幽美的抒情歌谣,以及拜伦的桀骜不驯的地中海海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