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知识分子的反满情绪(3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19世纪中叶以来的60多年里,中西交冲催发出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演化为民族主义。由于民族主义的源头在彼邦和彼族,所以民族主义的锋芒所指也在彼邦和彼族。60多年之间,虽然社会在变迁中前后嬗递,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主张各不相同,而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作一种共有的精神,则始终是连续于前后之间,把一代人与另一代人接起来的东西。但在排满汇成的思想潮流和社会运动里,民族主义的名目和锋芒都是指向满人的。于是,一面是中国由"变局"而入"危局",一面是涨起的满汉矛盾正在淹掉久成中国人心头之愤的"外衅危迫,分割洊至"。由此产生的论题和论旨,便成了近代思想历史脉路中凸起异峰。当日东京留学生以"拒俄",起风波,张继在上海作时论评"拒俄"而笔下别立是非,说的全是另一套道理:
吾愿人自今之后,莫言排外矣。非因不去,良果不结,小丑不除,大敌难御。如以主权归异族为亡国,则中国之亡,已二百六十年矣。滿洲游牧,有何高出于白人者?不愿白人之来分割我、支配我,而甘为滿族之奴隶,其汉人恃以不亡之道乎?
他把满洲人和外国人一同归入"异族",则东西洋的侵逼与"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历史相比而成了轻重不能相称之物。因此排满比排外更要紧。另一个志士在《民报》上说:"夫排外之特质,立国于天地之所极不可缺者也。特今日而言排外,当先用之于满洲",其持论出于同一套道理。被这一套道理移到后面去的民族矛盾,其实是近代中国最激烈,并因此而最突出的一种矛盾。与知识人翻出来的满汉旧事比,19世纪中叶之后的60多年里,累次民族战争留下的都是还没有愈合的伤口。生当20世纪初年,这些场面犹在泪血未干之际,比之"扬州十日"那一类层层转述的故事要切近得多,其创深痛巨也真实得多。简单的政治战争被反满的人升华为民族仇恨。因此,章太炎曾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
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社会政治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万倍于滿洲。又说:然以利害相较,则革命军不得不姑示宽容,无使清人、白人协以谋我。军中约法,半为利害,不尽为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