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凋敝了吗?从《唐人街探案3》出发探索亚洲唐人街(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马来西亚的情况与新加坡的大不一样。吉隆坡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华人人口的多民族城市。其城市发展与华人的定居和商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为了响应游客寻找唐人街的兴致,茨厂街(Petaling Street)被非正式地引入为唐人街。那儿有大量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华人摊档,主要售卖食物、水果、衣服和日用品。当地华人把Petaling Street称作茨厂街,用吉隆坡的华人通用语——广东话念就是Chee-Cheong Kai。“茨厂”的意思是木薯粉工厂。而当地确实有过一家木薯粉工厂,为著名华人,同时也是吉隆坡的创始者,甲必丹(当时侨领制度的首领称谓)叶亚来所有。如今茨厂街是一个繁华的地段,但它曾经只是处于吉隆坡最外围的郊区。20世纪80年代受城市发展影响,茨厂街附近的旧市场(其所在建筑仍被称为中心市场,但已经改造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中心)被关闭了,而在不远处,则建立了现代化的“宏图大厦”(Dayabumi Complex)。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茨厂街对游客的吸引力,于是一位华人副部长李裕隆于1991年12月提议对茨厂街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其打造为一个小贩中心。同时他还建议在街头和街尾各树立一个拱门,为与ASEAN旅游年协力举办的茨厂街嘉年华做准备(《南洋商报》1999年12月10日)。这项提议引来了一些马来人团体的抗议,因为他们认为该举措企图推广中国文化。为此,副部长李玉龙不得不做出妥协,承诺在嘉年华结束后把拱门拆除。尽管如此,那次嘉年华是一个用中国大红灯笼装饰茨厂街的好机会。
1992年,副部长李裕隆进一步提议美化茨厂街,将其改造为一条有遮棚的步行街(《南洋商报》1992年3月29日)。从那以后,一些华人领袖提议将茨厂街打造成唐人街,因此在华人之间引起了许多争论。尽管当时的总理,马哈蒂尔支持为了旅游业将茨厂街改造成唐人街(《南洋商报》2003年8月31日),但是大部分华人并不赞成。他们认为唐人街是产生于西方世界,带有贬损意义的产品。可是吉隆坡,乃至整个马来西亚到处都是华人社区。如今,茨厂街真的成了一条有遮棚的步行街,两端也树立起了拱门。两座拱门上并没有“唐人街”三个大字,而是把茨厂街的马来文放在最顶端,下面排列着字体较小的相应的中英文。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使茨厂街更有唐人街的味道。但与新加坡政府努力建设发展唐人街不同的是,茨厂街的发展被马来西亚的种族政策所牵制着。
对于当地华人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建立一个唐人街,而是对茨厂街附近地区的华人历史文化遗迹的承认与保护。许多人痛惜政府在开发该地区时没能对当地华人的历史文化遗产给予关注。在华人的眼里,由马来人领导的市政府并不关心华人的文化遗产。它似乎只对借助茨厂街发展旅游业有兴趣,对于保护发扬华人的历史和文化则不以为然。实际上,茨厂街及其附近街道用以创建唐人街的潜力与新加坡唐人街的相当,因为那儿有不少与早期华人社区相关的历史建筑与寺庙。人们应当建立一个博物馆来展示华人在历史上对建设吉隆坡作出的贡献。但是这会被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马来人视为对华人文化及华人对吉隆坡作出的贡献的渲染,而这正是他们一直极力想要否认的。即使当地华人支持建设唐人街,在马来西亚建一座唐人街存在着悖论。正如华人媒体报道的那样,当地华人普遍惋惜茨厂街成为了一个售卖廉价旅游商品的,毫无历史遗迹可循的地方,而且许多华人也选择了搬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