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7)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碑里所谓“吴逆”,是指先降后叛的吴三桂,事件发生在云南,对内地也有强烈震动,以致这里的民众曾一度中止其修庙工程。值得注意的是,碑言康熙十二年甲寅(1673)改建舞楼,丙辰年(1676)新建戏楼,但没有明说舞楼与戏楼是否并存。而据现存建筑考量,我以为该庙改建的舞楼还在,只是被扩建成了伶舞亭(详后)。而新建的戏楼就在现存戏台的位置上,与山门合为一体,因有嘉靖间完善的庙貌,这会算是“大集其成”了。
至此,该庙戏楼无论位置、形制,都大致定了下来。此后,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附7),五十五年(1790)《重修关帝庙广生祠三曹殿十王殿梳妆楼十帅殿戏楼东西厨房煤马房记》(附8),仅述几次小规模维修情形。道光十年(1830)《金妆九天圣母坐像金面圣母神鬓并修理西南石岸口窑凉亭及补修地震坏正殿戏楼西厨禅堂库房碑记》(附9),所言维修的原因,主要是遭受了地震。道光十五年《重修九天圣母倩舞亭碑记》(附13)内云:“随五载报赛之期,各量工而修葺焉。”当时似乎已有五年维修一次的成规,神庙管理更加规范了。
圣母庙最后一次重建戏楼,是在同治四年(1865),有同治五年贡生常山凤及子廩生常迁芝合撰的《重修舞楼窑亭记》碑(附14)。碑中说:
第昔之舞楼规模卑狭,墙垣壅蔽,不足以壮观瞻,不足以舒耳目。历年既久,雨蚀风漂,檐瓦飞残,眉梁突出,倾圮之形几不可以终日。
常山凤,翻印本《平顺县志》误作“常岚是先误“凤”为“风”,后因“山”、“风”竖排,而连在一起的结果。《平顺乡志附录》常山凤名下,仅注“恩贡”二字㈤,而碑署平顺常家村人。他说舞楼“创始难稽”,显然没有细看那通宋碑而失于疏忽。这次是从同治癸亥(1863)起功,两年后告竣,“综计费钱一千三百四十五千缗”。作者说:“功成之日,予驰观焉,睹斯楼也,两墙并一,三面玲珑,轮焉奂焉,高矣美矣,不啻海市蜃楼目前宛在。”这的确是该庙历史上最高、最大、最美的一座舞楼了,故一碑之记犹嫌不足,十年后又刻了一通专颂戏楼的《舞楼赋》碑。
赋碑立于光绪元年(1875),署作“甲寅岁进士吏部即选儒学训导牛联奎敬口”,末字不清,当是“撰”字。牛联奎的名字也出现在常山凤碑里,题为“平顺乡清和村岁贡生即选训导牛联奎书丹”。据此可知,所谓岁进士实即岁贡生,是岁贡生的美称,就像元明以来称举人为乡进士一样。他是有些文学才华的,在本地颇有点名气。《平顺县志文儒传》即载: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