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据此,秦良弼修庙是在他得官之前,竣工于他上任之后。所谓“父为创而子为因,述其事而继其志”,又说“嫌疑不避”,详其语意,似乎贤良超取之事和他捐了许多钱修庙的表现有关。至于这次工程与洪武十二年那次孰前孰后,便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包括舞楼在内的建筑,原来是土墙的这次都换成了砖墙,费银上千,想来工程也颇具规模。
明代另一次较大的修庙工程,乃策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翌年起工,至三十七年方才告竣,足足用了13年时间。事见嘉靖四十一年邑人柏山石布撰文并书篆的《重修九天圣母祠话(附4)。碑末记有天启六年(1626)大赛社首、崇祯五年(1632)扶碑社首的姓名,此碑显然是崇祯五年重立的。碑前“买钉车一辆”一条文字,当是后人所补。嘉靖间的这次重修,使庙貌有了很大改观,原有的殿宇多所翻新,又增建了不少房屋:
其新建者,则祠制之西北角九楹,东北角八楹;其重修者,则正殿三楹,后土殿三楹,李靖王殿三楹,西亭殿三楹,东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中各附以原像。至于山门则凳以砖,而凡垣皆砖焉。舞楼则柱以石,而凡基皆石焉。用过匠之工价,役之口粮,需之物料,则三百九十千有奇,米则一千石有奇,谷则五百石有奇。货则仪帽,畜则牛羊,悉有成数。
舞楼原来的木柱换为石柱,可能是落架大修。山门、院墙都砌之以砖,一切房屋凡基皆石焉,故用时长,花费也高。经过这次重建,东河圣母庙诸殿大抵形成系统,沿至清末民初再也没有大的变化。但从碑中山门、舞楼分述的情形看,二者当时还不是一体化建筑。舞楼可能是倒座式的,山门在其侧;也可能独立于院内,与正殿拉开一定的距离。从山门外面的地形观察,我以为倒座舞楼的可能性不大。庙院所在土冈原本不够宽阔,又陆续建了许多房屋,所剩面积自然还要狭窄些⑵)。也就是说,舞楼如果原在院内,使用空间肯定不适合大型剧目演出,它迟早会经历一次真正的革故鼎新。
东峪庙舞楼的彻底改造是在清初,康熙三十七年(1698),拔贡生王尊贤的《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附5)即述其事。当时村民们曾经连续三次大修其庙,一次是顺治二年(1645)起功,至其五年戊子(1648)告竣。另两次是在康熙时:
自甲寅年起工,改建舞楼,乙卯年改建梳洗楼,补修十帅殿,丙辰年新建戏楼,三载而四功告成。……适值吴逆猖狂,人心俱口,以致功程中止焉。及三十五年丙子……各庄共起钱粮,更换软门,绘画殿宇,修置屏风,煙煌壮丽,里社增辉。举前之欲举而中止者,至是而大集其成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