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5)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北宋张孝先碑说“命良工再修北殿,创起舞楼”,碑阴里又有“创起舞楼、行廊共五十间”、“修舞楼老人”和“修舞楼维那一十五人”等语,即为该庙十二世纪初就已经建有献戏舞楼的铁证。这是迄今为止仅发现的三通含有“舞楼”字样的宋碑之一,因而弥足珍贵。
元中统二年碑虽然没有言及舞楼,但此次重修乃因金元易代之际庙有严重破坏,“知I自劫灰之后,仅留故地之余,瓦砖俱口,桶口不备,将成湮没,次致荒芜”,所以当时不可能坐视舞楼之残破不管。牛联奎《舞楼赋》碑(附15)即云:“考王净林之书,读张孝先之记,拓基于宋元符之三,重造于元中统之二。”他把元初的那次重修舞楼也统计在内,是合乎情理的。
碑记另一次修葺舞楼是在明初,有洪武十二年(1379)《东谷社增修武楼记》碑(附3)。碑的书法有些拙劣,刻工也很差。其中的“武”字仅出现在标题里,而据主神的身份、其它碑刻和现存的庙貌看,这里从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武楼,故“武”字当是“舞”字之误。作者署作“本村秦景唐”,也是书丹人,立石人即碑里颂扬的乡间耆老常蒲,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一伙人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难免错字。碑文不长,只说圣母庙:
殿宇檐廊,岁久日深,风雨为之侵凌,鼠雀为之喧扰。里人屡修屡补,俨然可畏,惟有斯楼基址未完。一旦耆宿常蒲谓众曰:“正殿巍峨犹足瞻仰,楼址残缺可无补修乎?”于是捐己费,因众力,不期月而石花绚烂。
这回是只修舞楼,未及其它,所以用时很短。其中“斯楼基址未完”、“楼址残缺”二句,指上次工程留下了尾巴。上次工程大概是在元末,或洪武初年。是时宋金及元中叶以前留下来的舞楼,面宽、进深、架构以及前后台布局等,已不再适应戏曲发展的需要,于是太行各地纷纷扩大其规模,改造其形制。东峪也不例外,只因人力物力一时不很充足,这才留下“基址未完”的遗憾,等待后人修补。如果我们推断不错,那么洪武十二年之前的某次重修,对于本庙舞楼来说应当是一次较大的变革。
明初还有一次舞楼工程,也在洪武间,只是具体年代不详。其重修碑刻清末还在,《舞楼赋》的作者就据以颂扬说:
洎乎大明,厥有良吏,贤同知著其官衔,秦良弼标其姓字。劳苦不辞,嫌疑不避,恃一柱以擎天,散千金而铺地。父为创而子为因,述其事而继其志。墙皆易土而为砖,事悉勒铭而永志。
康熙版《平顺县志》载:“秦良弼,东谷里人。洪武中以贤良超取,赴京省府,较才艺堪任用,授中显校尉。”〔⑺中显校尉是武散官名,明初从元代承袭来的,秩从六品(⑻。碑里称其官衔为同知,同知是知州的佐官,明制也是从六品〔⑼。二者相合。元末张士诚自立为王时曾罢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明初因之,而贤才之目有八,其二就是“贤良方正”。秦良弼以贤良超取,得授同知,这在科举运作正常之时是难以想象的,“盖是时仕进无他途,故往往多骤贵者”是也〔測。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