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10)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舞楼额杭、阑额及雀替有绘画,也有雕刻。额杭是由两节厚重的植木接成的,伸出柱外垂直截去,断面未加修饰,正面明间却绘有人物故事一幅,工笔彩画,内容与雍正碑中所言“李卫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过此地,居民安堵无恙”的传闻有关。画面分两部分,东面主要人物有五,中间是位虬髯主将,帅盔绿袍,面向西,正吩咐一名将官去做什么,而那位将官半转身,正在吩咐另一个人。将军身后是他的夫人,面孔端庄清秀,在向将军靠近。再左画一英俊的少年将领,可能是他们的儿子,正拱手倾身而立,作领命状。西部画面上站有两排人物,脸朝西,正在观看一股喷涌的水流,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本地八景之一的“赤壁悬流”,笔触相当细腻。而阑额及雀替则布满透雕,尤其是明间雕刻的两条黄龙,从两侧飞来,中雕一头母狮和一头幼狮,母狮踩幼狮于脚下,憨态可掬。其余空间全是含苞待放的牡丹。
两次间分别雕有香炉仙瓶,琴棋书画,花鸟之类。此种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作法,正是清代的建筑风格。整体看去,舞楼木作之细密精致,形容为“烟锁云封”不算夸张。
舞楼两侧各建有二层夹楼二间,“两墙并一”,连同舞楼三间正好是“七间缥缈”。夹楼亦硬山顶,筒瓦灰脊,墀头无砖雕。四架椽屋,中间立一方形抹角木柱,素平础。柱上阑额和普柏杭,斗口跳耍头,补间翼棋各一朵。上层正面墙壁现已拆除,下层则一门一窗。台上东西各有小门通往夹楼,这里是艺人化装的场所。庙内没有东西看楼,即妇女看戏处,这是它和晋东南一般神庙最大的区别。
祭期献戏不止在舞楼,还在献殿,本地称之为借舞亭。这个名字是从《论语》“八俏舞于庭”取来的〔旳。西周时乐舞队列每八人为一伶,天子八信、诸侯六伯、大夫四信,各有其制,不得僭越。献殿沿用这一古旧的倩舞之称,是想表明,祭神礼仪及仪式中所固有的歌舞、队戏等节目,都要在这里上演,具有和舞楼同样的演艺功能。
应当说明的是,这座俏舞亭可能是在宋元舞楼的基址上,由明代舞楼改建的。理由一是本庙宋元明三代碑刻从未提到过它,可知那时庙里还没有献殿。二是康熙碑说甲寅“改建舞楼”,又说丙辰“创建戏楼”,也没有提及献殿或借舞亭,但是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建的舞楼,不可能仅使用三年就拆除,盖于当时就已经作为献殿使用了。三是“倩舞亭”三字直到雍正碑里.才出现,却说“所有圣母梳妆楼、后土殿、他舞亭,历年久远”,显然都不是新建之物,据此,似可进一步断定这伶舞亭就是康熙间改建的舞楼。而本庙小院的中轴线上,绝不可能间隔排列开正殿、储舞亭、舞楼、戏楼四座建筑,舍改造原舞楼为献殿殆无其他的办法好想。四是从现存形制和石柱、柱础、斗棋等构件来看,倩舞亭仍有不少明代遗迹,说它是据原舞楼改造而成的,并非全无实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