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为什么夜访聊斋?原来蒲松龄这般多情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奇人奇书
说《聊斋》,话《聊斋》,炎黄子孙爱《聊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乾隆年间公开问世以来,轰动了文坛,摹拟之作争相迭出,如《谐铎》、《茧窗异草》、《夜谭随录》、《新齐谐》。《阅微草堂笔记》虽与《聊斋》抗衡,但也可以说从另一方面受到激发和影响。有的还直仿书名,以悦读者,如《女聊斋》、《后聊斋》。这部古典名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真是开口不谈蒲剑臣,羞为华夏后裔人。
三个多世纪以来,《聊斋志异》之所以能如此紧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美之心,关键是作者将他奇特的命运与个性寄寓书中,《聊斋志异》中事奇、人奇、情奇、文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聊斋》正是以其特有的情趣,意趣、旨趣打动着无数读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有人称为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蒲松龄长相奇特:“庞眉”,“大耳”,“赤面”。“口讷”,不会说话。性格朴实厚道,喜欢交游。孤介峭直,不惧权势,不巴结官绅,为人“自有故步”,不“羡邯郸”。他自幼聪明绝顶,是“运笔成风,观书如月”的奇才。
十九岁时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中三元。在时人眼中,他中个举人简直像在路边拾根稻草那样容易。谁知他后来时运不济,屡考屡败,七十一岁时才捞到一个当教官或杂佐官的资格,以致他“自觉面目酸涩”。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当过一次幕友,因厌烦那些“无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章,便从此设馆授徒,当了乡村塾师,舌耕度日五十年,直至逝世,走完了他奇特而艰辛的人生历程。
蒲松龄具有奇特的创作个性。从他的秉性来说,他是属于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留仙性放浪,好借笔墨骂人,纸本墨盒,常携袖内。"蒲松龄的审美情趣也与众不同,恰如他自己所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为了搜集这方面的创作材料,他一方面通过“邮简相寄”,向“四方同人”征集素材。一方面“每峨冠博带,日游于田野间,遇乡人则扯之谈鬼为乐。乡人谈甫终,而先生已下笔如风,记载一悉矣。”
更为重要的是蒲松龄长期困顿场屋,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对昏庸试官、恶吏、劣绅、悍妇、轻薄小人极为痛恨,他要写书寄愤。然而清初文网恢恢,影射现实有杀头的危险,于是他选择了用文言文写“鬼狐史”这种方式。关于蒲松龄的这种良苦用心,前人早已一眼看穿:“……先生少负异才,以令节自矜,落落不偶,卒困于经生以终。平生奇气,无所宣渫,悉寄之于书。”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