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微光:作家李兰妮在精神病院的日子(6)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年轻时,周围朋友常常向李兰妮倾诉,但是李兰妮却很少吐露心事,别人问她:“你什么时候愿意把心里的话跟我们说说?”李兰妮回复说,“不用,我全部能扛起来。但是,抑郁症不是意志能控制的”——挫败感和病耻感,常常出现于她的作品中。
“如果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我不会到这种地步。”李兰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学习大量常识,了解疾病。”
李兰妮回想自己对美食、旅游等已经丧失兴趣多年,愈加消瘦,生病之前还能饮酒,包括五十度以上的白酒,那时酒量颇好。好在现在还喜欢和朋友坐在一起,喝喝咖啡。
2013年,李兰妮参加央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问她,以后几十年会不会有喜极而泣的时候?她没有想到第一次放声大哭是失去自己的爱犬“周乐乐”。李兰妮从小独立,与父母相聚较少,十四岁患血管瘤独自去医院开刀手术,“周乐乐”的出现弥补了缺失的爱。
“我不是疯子。我住在精神病院。我要出院。”在《野地灵光》的最后,李兰妮如此宣称,病人要克服病耻感,公开说出自己的病人身份,这是精神康复的前提。离开医院的时候,李兰妮明显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当时看到出院的病友,感觉到“终于看到了光”。
她想起那个患有厌学症的患者——大一学生小蘑菇,深受父母宠爱,她每天会跪在床头,抬头大叫。在接受治疗后,这个孩子病愈回到了学校,她曾说“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惠爱医院的六一儿童节,李兰妮看到患有精神疾病的女童抹着红唇和红脸蛋,拿着小花伞走秀,男孩则穿着小西装打着领结,父母陪伴左右,为他们鼓掌和拍照。一开始李兰妮为孩子们开心,随即又陷入失落之中,这些孩子不知道疾病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上学会不会复发?父母怎么去扶持他们?他们长大后怎么办?学校会怎么对待他们呢?”
李兰妮出院后,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患者群。出院通知书的疗效一栏,往往写着“痊愈”二字,李兰妮建议用“好转”代替。她形容精神病院是“真空环境”,没有负面消息刺激、有陪护、不用处理复杂的关系,但是出院的精神病人神经脆弱,脱离掉真空环境后,很容易加重病情。
一位相熟的患者,在李兰妮出院半年后,再次住进了精神病院,大年初一都在院
中度过。广州医院的病人木姐沉默不语,做过电疗后,脸色稍稍好转。一次散步时,李兰妮问木姐电击做了多少次,她突然回话八次,李兰妮感到兴奋。随即护工却告诉她:“她去年住过。不说话就送进来;说话了,就接回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