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的叔本华,为何哲学观依然有些阴暗?(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叔本华对于商业工作毫无兴趣,这种生活方式让他的身心备受摧残。
正当叔本华为自己迈入这条令人厌恶的生活之路而懊悔不已时,1805年,海因利希的突然去世(很可能是自杀)又给叔本华的哲学生涯打开了新的契机。约翰娜终于摆脱海因利希的控制,她在丈夫死后迁往魏玛。她在魏玛举办文艺沙龙,并在丰富的社交生活与文学创作中获得了新生。或许是出于对丈夫生前独断意志的反感,或许是对同为受害者的儿子的微妙同情,约翰娜写信建议自己的儿子“选择他最终向往的东西”。在母亲的鼓励与支持下,叔本华弃商进入大学。按照常理推测,叔本华应该憎恶自己的父亲,感激自己的母亲,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叔本华在私人笔记中对自己的父亲评价甚高,并不无夸张地将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父亲的“高贵灵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自己母亲的大量批评与谩骂。

很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的叔本华,为何哲学观依然有些阴暗?


年轻时的叔本华
结合卡特赖特所提供的材料,叔本华对父母的反差鲜明的态度其实并不难理解。叔本华之所以高度评价自己的父亲,一方面是出于内心的愧疚,叔本华由于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而获得了各种自由,但他并没有兑现他对父亲许下的职业承诺。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叔本华转而在他的作品中对他父亲做出了并不现实的夸大赞颂。另一方面,叔本华拔高自己父亲的形象,更是为了进一步反衬出自己母亲的“卑劣”本性。
根据卡特赖特细致发掘的历史材料,人们可以发现,尽管约翰娜确实在叔本华选择自己的哲学生涯中提供了帮助,但是,伴随着这些帮助的是约翰娜对叔本华的学术资质的大量质疑。在约翰娜看来,学者生涯劳神费力而又困难重重,而自己的儿子又缺乏成为“学术明星”所必需的圆滑品质。作为母亲,约翰娜虽然也承认自己儿子具备罕有人能超越的敏锐心智,但是,她认为,叔本华的“所有美好品质全都因为过分的聪明而大打折扣”,叔本华自认为比他人技高一筹,然而,在学术圈里资深人士比比皆是,没有学者会乐意以这种方式“得到提高或受到启迪,尤其是不愿意被一个像年轻的叔本华这样的无名小辈所引导”。约翰娜认定,不管叔本华有多么了不起的能力,他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固执性格必然让他在学术圈里长期受到孤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