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印:追迹华夏之初——古史书写中的想象与真实|文化纵横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李怀印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
【导读】华夏文明的源头何在?华夏文明的特性体现在何处?如何在传说与史迹之间,探寻中华文明延续和传播的路径?这些问题不仅为研究者所困惑,社会公众也对之有着极大的热情。
本文作者认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史记》的成书不仅源于太史公求真、存疑的严谨态度,还有赖于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叙事能力。《五帝本纪》并非将远古传说简单拼凑,而有很强的“建构”意识。肇始于司马迁的两种治史传统:对历史真相的客观探求精神和对历史叙事的主观建构意识,仍然支配着20世纪以来人们对最初中国的解读。
作者认为,20世纪以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由点到面不断展开,对上古文献的梳理和真伪辨别,也推动了早期中国研究的学术进步。但是,与此同时,非学术因素也在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怀、学术门派和话语霸权、地方情结与古史认知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相应作用。就意识形态与政治关怀而言,20世纪早中期激烈的思想变动,促成古史观念与学术体系的分化。中华文化“西来说”、“疑古论”以及“夷夏东西说”等皆始于此。就学术门派与话语霸权而言,在20世纪初期,西方知识体系与话语霸权主导古史领域。20世纪中期之后,古史领域同时受不同学术门派的共同影响。就地方情结与古史认知而言,作者认为,基于地方情结的合理发挥,可对学术发展起到纠偏作用,但如果过分夸大本地域的历史文化意义,则可能对古史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此,作者认为,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将为古史研究提供新的动力。此外,作为上古时期华夏文明特征的若干要素的起源和传播路径,内含中国特性的文明传播融合动力及机制,对于中华上古史及其观念的“纠偏”同样重要。
本文原载《开放时代》2021年第5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追迹华夏之初——古史书写中的想象与真实
▍引言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