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印:追迹华夏之初——古史书写中的想象与真实|文化纵横(3)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具体而言,学术的与非学术的两组因素始终交互作用,矛盾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和制约人们的古史认知。
学术的因素具体体现于考古学在中国的从无到有,对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由点到面地不断展开,以及对文献古籍的整理和真伪辨别,所有这些都推动人们对上古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向历史的真实靠近。
与此同时,非学术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其中既有在不同时代和政治氛围下人们所受到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不同学派之间为主导学术空间、建立话语霸权所展开的争夺,还有人们出于地方情结而对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移情效应。这些非学术的因素如果发挥得当,可以对学术领域的认知过程起到某种程度的刺激和纠偏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为写史者提供超乎寻常的主观想象空间,使其对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历史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古史的认知,往往在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力之间来回折冲,即一方面在其内心深处有着探求客观真实的执着,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有着对远古产生想象的冲动。近百年来的总趋势是,随着学科演进和技术发达,人们的古史认知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但与此同时,出于各种非学术原因而产生的主观想象始终如影随形,对这一认识过程起到刺激和干扰的双重作用。下面将集中讨论其中三个因素,即意识形态、学术门派和地方情结。
▍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怀
中国在20世纪所经历的政治变革之频繁和剧烈,在同时代世界各国历史上可谓仅见。从清末十年激进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在“排满”中寻求民族自救之道,到民国初年政治纷争中知识界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和启蒙思想盛行,再从“五四”以后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到国民革命时期在反帝大潮激荡下民族主义思想流行,整个20世纪前半期,中国思想界变动之剧烈前所未有。1949年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改造和反右派斗争,到60年代的“四清”和“文革”,历次政治运动的频繁展开和强烈冲击,往往使革命后的知识人措手不及,疲于应付。而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又迎来了学术的空前繁荣和各种思潮的激烈冲撞。20世纪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可谓一个漫长的世纪,也是一个意识形态交织的世纪。
考古学界和古史学界的学者身处如此急剧的变革时代,不免受到各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所认可的思想和立场出发,重新检视史前及上古中国历史,甚至把历史书写当作表达政治立场的工具。探究上古历史,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往往与研究者自身的现实政治关怀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