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瘟”与“疫”有何不同?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现代汉语中,习惯将“瘟疫”连称,但如果细辨,“瘟”与“疫”其实是相当不同的。日前语文学家孙玉文在《语言学微刊》上发表《说“瘟疫”中“瘟”的语源》一文,就指出了以往常被忽视的一点:先秦时通常把瘟疫称作“疫”或“疠”,而“瘟”字的出现要晚得多,文献中最早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蔡邕著《独断》,直到东晋以后才逐渐盛行。
不过,孙氏认为,“瘟”字出现虽晚,不等于此前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并举出《黄帝内经·素问》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中“温厉”、“病温”等引文,认为它最初写作“温”,表明古人认为瘟疫起于“温热之气”,而这“多与发烧有关,跟温热的季节没有关系”。最终他的结论是:“这两个词得名的理据各异,‘疫’得名强调外部影响,‘瘟’强调症状表现,因此人们有了‘疫’,还需要有一个‘瘟’。”

维舟:“瘟”与“疫”有何不同?


《黄帝内经》
照这样看,“瘟”与“疫”只不过是对同一个病症的不同侧面的强调,没有历时性变化,但这无法解释为何“瘟”字的出现和流行那么晚,也不能解释为何后来在民间信仰中盛行的是“瘟神”而不是“疫鬼”。这一点仅仅依靠语言学恐怕难以解开谜团,如果结合人类学、医疗史、思想史,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在这字词含义的差异背后,隐藏着的是中国人对疾病认知的观念变迁。
瘟疫的病原学:从“疠鬼”到“寒暑失序”
“疫”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而“瘟”不见于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迟了近两千年之久,这绝不是偶然的。“疫”或“疠”所指向的,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对传染病起因的巫术思维,即认为这些病症是由于恶鬼作祟所致。《周礼·春官·占梦》:“季冬……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郑玄注:“疫,疠鬼也。”东汉训诂学家刘熙著《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疫”被他归于“释天”而非“释疾病”这一分类下,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属于一种由鬼神等神秘因素造成的灾异,而非一般的疾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