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瘟”与“疫”有何不同?(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这种观念,在秦汉之后逐渐成为中医的主流理论,这一时期正是“典范转移”的关键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虽然根据古义将“疫”解释为“疠鬼”,但他对《周礼·天官·疾医》的注解又认为:“疠疾,气不和之疾。”这说明新观念正在渐渐取得影响力,这也解释了为何“瘟”字晚至东汉末年才出现,但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对这种传染病的称呼。
为何中国医学没能发现瘟疫病菌?
据医疗史学者林富士考证,中古时期对瘟疫的认知仍是很模糊的,当时医籍中所谓的“温病”、“疫疠”等等,“往往都是某种或某些‘流行病’的泛称”。古代所谓的“瘟疫”,说到底根本不是“一种病”,而可能对应很多病症,鼠疫、霍乱、麻风、痢疾甚至流感,这些现代人看来迥然不同的病症,对古人而言都算是“瘟疫”。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人口的密集群居和公共卫生较差,上古人烟稀少,近代以后卫生条件逐渐改善,因而在东西方历史上,中古都是瘟疫横行的年代。由于汉魏以来社会上习惯于家族聚居,而在兵荒马乱之际瘟疫爆发时,这更可能造成较大规模的流行,其结果是中古时期反复出现瘟疫盛行,其频繁程度为中国历史上少有。汉魏以来医者的要务之一,就是辨明并强调伤寒与时气(时行)病源的差异,但在魏晋到隋唐之间的三四百年里,医者对于伤寒、时气(时行)、温病(温疫、瘟疫)的分类,病源及其异同的见解,仍未形成定论。也正因为这一期间瘟疫大流行,为整个社会所关切,“瘟”字才首度频繁见于文献记载,影响及于后世。
然而,任何这样深层次的新旧观念消长都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杜正胜曾说,中国历史上的医家,大抵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上古混同于巫,战国至唐通合于道,宋代以下攀援于儒。两汉时治疗疾病仍是“巫、医、道三家并致”,说明人们不大确定何者更“科学合理”;在东汉中晚期出现的《太平经》中就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是用方药(草木方、生物方)还是用灸刺,其所以能除疾治病,主要关键还是在于方药中有鬼神之力(天神;地精;人鬼),能驱使“神、精”替人治病。

维舟:“瘟”与“疫”有何不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