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瘟”与“疫”有何不同?(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据《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俱出,勿止。”如果说这里的“病温”是“瘟”的源头,那恰可证明,这本向来著者、成书年代不详的著作,很可能是战国中后期伪托黄帝所作。相比起原先的巫医,这是一种全新的疾病理论,但在战国末年以后大盛,逐渐占据了中医理论的主导地位。南宋郭雍著成于1181年的《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八《瘟病》便明确以此解释瘟疫的成因:“或有冬不伤寒,至春自伤风寒而病者,初无寒毒为之根源,不得谓之伤寒,第可名曰温病也。又或有春天行非节之气中人,长幼病状相似者,此则温气成疫也,故谓之瘟疫。”
就造字的理据来说,“瘟”的本意应指一种萎靡、沉闷、郁结的病况,汉语里“瘟”除了指瘟疫之外,还有“神情呆滞、没有生气”(瘟头瘟脑)、“愚笨、不明事理”(瘟生)等含义。王力《同源字典》认为“温”与“郁、鬱、燠、煴、氲”等字同源,均有气盛温热之意。孙玉文也指出,从“昷”声的字,有很多含有“蕴积”的意思。《文源》以为从“昷”声的字多取义于“湮郁”义。如:“煴”,郁烟也;“蕴”,积也;“醖”,酿也;“愠”,怒也;“韫”,裹也。中医有所谓“温邪”之说,即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温热病致病邪气。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设想,“瘟”在古人的理解中就是“气”失调所造成的,这与“炎”不一样——清代《康熙字典》中,“炎”都没有“炎症”这一词义,但近代逐渐用它指代体内或体表红、肿、热、痛等症状表现,例如肺炎。
但孙玉文却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强调“古人不说‘瘟’来自‘邪气郁积’义,他们认为瘟疫的‘瘟’来自‘温热’的‘温’”,“瘟疫来自温热之气,多与发烧有关,跟温热的季节没有关系”。在此,他有意无意中将“温热”看作是人体发烧之类的“症状表现”,而未能从思想史的角度理解这一关键点:在气化宇宙观的视角下,这种“温热”即便体现在人身上,但却被认为是天地时序阴阳失调的结果。不过,这种宇宙观有时又仍与巫术理念交织在一起,甚至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一些基本身体观。例如我们常说的“丹田之气”,其最初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古人觉得“神”不安将导致灵魂生病,故只有安神才能体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位于要道并通达身体各处的孔穴安神,这就是“丹田”。
古希腊医学同样认为“风”和人的呼吸一样关乎生命力,但在希腊医学中,风并非以其本身的特殊力量影响事物,而是借着干燥或湿润、温暖或寒冷,进而认为一切事物都受制于干、湿、热、冷的对立。在西双版纳傣语中,“风”和“气”都叫“垄”,当地傣族认为风和气吹在身上是凉的,因而是看不见的水。这或许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人如何认识“温病”与“伤寒”:风、气、水不仅与人体相通,而且被看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一个事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