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荐名人也在看的《单向街004:他乡》,评价极高!(8)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亨利·詹姆斯、托马斯·曼、约翰·罗斯金、珍·莫里斯等人的著作对硬坏区着墨甚多,暂且不提。我随手找到几篇国人写的威尼斯,寻找他们在硬坏区的游踪:李黎的《永远的桥》提到横跨圣马可区和硬坏区的学院桥,“我在威尼斯的旅舍紧邻艺术学院,每天早上出门抬头就见到这座永远的木桥,但多半是舍桥而从此岸搭船去别处漫游”,可见作者虽住在硬坏区,但在这一区内走动得不多。“永远的木桥”意思是,“木桥都是暂时的,早年只有二十年寿命,威尼斯人称之为ponti provvisori(临时桥),石桥则叫作ponti definiti——意思是永远的桥、最终的桥,人们喜欢艺术学院旁的大木桥,舍不得当成暂时的,只得保留着,于是成为威尼斯唯一的一座‘永远的木桥’”——很有趣的典故。
朱自清的《威尼斯》是我初中语文课文,隔了二十多年重读,感觉十分奇妙。有些句子至今还很面熟,像“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也有的段落令我有新奇之感,比如写运河夜曲,“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种“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之唱曲形式,如今的威尼斯见不到了。另一处觉得新奇的是朱自清写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让我觉得1930年代的中国文人真是见多识广。
从文章看,作者的足迹基本上都留在了圣马可区,最远到达圣洛可行会(Scuola di San Rocco),那里已近圣波罗区、圣十字区和硬坏区的“三国”边境,哎,朱先生,您只要多走一条巷子再过一座小桥,就跨进我喜欢的硬坏区地界了。
余秋雨的《寻常威尼斯》,写到威尼斯容易使人迷路,“在威尼斯小巷间闹过好几次笑话,都与中国游客有关。大多是我在这里遇到了一批批四川来、浙江来或湖南来的读者朋友,寒暄一番依依告别,各自钻入小巷;但麻烦的是,刚转了两个弯再度相见,大笑一阵又一次分手,转悠了几圈又当面相撞。后来连大笑也嫌重复太多,只想躲避,刚退到墙后,却见身边小船上另一批朋友在叫我”——婉转地说自己知名度高,就是在威尼斯也能处处遇见来自祖国各地的粉丝团。文中没有提到一处具体地名,看不出来作者到过威尼斯的什么地方,更别说硬坏区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