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魂销尽夕阳前——追怀名伶毕谷云、宋长荣先生|谷曙光(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再谈宋长荣。“文革”后,宋带领淮阴京剧团巡回演出,红遍五湖四海;但其实,“文革”前他就一鸣惊人了。他中年连演一千余场《红娘》的嘉话,到处传扬;我今“反其道行之",重点谈他的早岁创业期。
话说解放初,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沭阳京剧团,宋长荣就是那里的领衔主演。这个江苏省沭阳县的小剧团,一开始就是个流动的草台班子,不但在家乡演,还在长江中下游巡演,主要是跑跑张家村、李家店之类的乡镇码头。剧团虽小,却有青云之志,终有一日演到了南京、上海等大码头。1957年,二十出头的宋长荣领衔剧团在南京公演,共演七十四场,连满七十二场,创造了艺坛佳话。老艺人张桂轩很赏识他,许为后起之秀。
宋长荣在南京是一炮打响吗?非也。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他们是穷乡僻壤来的,一无名角,二没鲜亮行头,三乏宣传手段。一开始,剧场不愿接纳,甚至饱受冷嘲热讽,他们纯粹是靠真本领、靠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才在南京逐渐打开局面的。多年前,我偶然看到和宝堂写的宋长荣画传,无比感慨。初闯南京时,“好事者看到他们的服装道具,更是惊讶:旦角的褶子是流行的苏联大花布缝制的,绢花是蚕茧做的,彩鞋是画的,穗子是白线染的,苏三起解的鱼枷是三合板钉的,鱼鳞片是图钉按上去的,锁链是曲别针连起来的……”(《荀艺长荣画传》),剧团条件之艰辛、行头之“离谱”,让人瞠目结舌!宋长荣若非怀珠抱玉、雏凤声清,凭什么唱红?
除了南京,长江中游各城镇,沭阳京剧团走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宋长荣都是最耀眼的明星。到了1959年7月,二十四岁的宋长荣又杀到了中国最大的都会上海,从南市剧场演到丽都戏院。一个苏北的小剧团,勇闯上海滩,而且不是演一两场,而是连演一两月,这需要多么大的实力和魄力?清末以来,多少有来头的伶人在上海吃瘪子、碰钉子,郁郁不得志,甚至折戟沉沙。而宋长荣这个黝黑朴实的乡下孩儿,竟然站稳了大上海的舞台,饮誉春申。

倩魂销尽夕阳前——追怀名伶毕谷云、宋长荣先生|谷曙光


据1959年上海演出老戏单介绍,沭阳京剧团出自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偏僻农村沭阳。1949年,县商会主席找了几位老艺人,出资创办“长”字科班,招收了45个学徒,经过短短半年多的学习训练,即粉墨登场,流动演出。宋长荣就是这个“长”字科班的学员。他半农半艺、边学边演,跑码头、走江湖,广泛实践,技艺日益出众。1954年,成立沭阳京剧团,“小土孩儿”(荀慧生语)宋长荣成为县剧团的正式演员,并很快成长为台柱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