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把痛苦写在河流里,也写在纸面(8)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蓝》剧照。
本书多次提到柏拉图,事实上柏拉图记载的言论很多来自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有“述、作”之争:“书写文字是帮助还是扼杀记忆”?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而学生柏拉图则将他的言论整理、记录。玛吉·尼尔森对蓝色的书写,是以毒攻毒的,以毒为药,让毒消失于“述”中,让失恋的痛苦消弭,是一种叙事疗法。在“写作是一个惊人的均衡器”的意义上,作者更接近于“述”,是把自己的痛苦写在河流里。可作者却说:“我用蓝色墨水写下这些话,以便记得所有词语,而不只是某些词语,写在水里。”
作者对写作的“蚀刻”的看重,可以亨利·詹姆斯的观点中反向得出解释。詹姆斯说:“努力做一个从不失去的人!”但人怎么可能不失去东西呢?并且,“倘若你真的成为一个从不失去任何东西的人,你就不会懂得失去”。从不失去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但为了“懂得失去”,人不能把“失去”也失去,人不能忘掉“失去”。我想这就是“蚀刻”的意义:必须写,“记得所有词语”。
另一方面,“失去”也是有其过程的。在作者的疗伤过程中,时间总是被提及,有着隐隐的焦虑。作者在医院遇到四肢瘫痪的病人,想知道自己的伤处何时“才会感觉像是人生的正常部分”。作者的心理治疗师也会许诺时间:“你一年后的感觉根本不可能跟今天一样。”而“康复”,是一个难以单独立足的结果,且不会有“标准时刻”,要有过程的衬托才能显露其意义。
电影《蓝》剧照。
作者从模糊的现实场景及对蓝试探性的书写,到直接展露其内心的抑郁与黑暗(“越来越饱和的蓝色,便是意味着最终走向黑暗”),到净化后的白色记忆(“我揣想我们某天会重逢,那时我们会觉得我们之间什么都不曾发生”),再到重获存在感的光(借“暗室”的帮助,或敲打眼睛),作者的书写展现的是变化的过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