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把痛苦写在河流里,也写在纸面(7)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蚀刻”的意义:
记得所有词语,而非写在水里
本书的中文版装帧很值得玩味,并未采用纯净的蓝色,而是使用了类似岩层的深浅不一的花纹,或者仿佛海面。除了准确展现出作品中蓝色的“模糊”,也让人想起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飞向太空》中浮现泡沫的神秘海面。塔氏电影里被海洋覆盖的蓝色星球索拉里斯星,仿佛是一个复杂的智慧生命体,以中微子从主角的记忆中重构出实体的恋人,重构出的恋人有新的真实。玛吉·尼尔森《蓝》也近似于此,借助如海面泡沫般的混沌记忆——借助蓝色,制造出一种替代性的真实,抑或“幻觉”。
电影《飞向太空》剧照。
不过,似乎可以借此谈到更远。比如,文学修辞制造出的蓝与物体本身的蓝,是词与物的关系,而词语能否真的替代物?“我们想要从人生中获得的蓝色实则仅出现在文学里”是可能的吗?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词语的替代性是很蛮横的,如不对等的爱的蛮横。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格里耶在一则短篇《归途》中,将主角们置于被涨潮的海水淹死的境地,他们被人所救,可救人的水手与海水一样冷漠,“大概是个聋子”。《飞向太空》中的海洋也不为人所解。《蓝》中也提到,蓝是“根本不能回应你的爱的东西”。
我在阅读《蓝》之前,会有一个猜想,觉得这本书并不是作者所写,而是蓝借助作者之手写成的。作者也确实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暗示自己是被动的,“最深的蓝在说话”。直到我读到作者对于“和谐”的看法:被动的上位,主动的下位。以及引用的柏拉图对于“视觉的火焰”的假定:“在我们的眼睛与观看的对象之间燃烧”。我才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知道作者并不是被蓝的无解所统摄,不是被写作的毒所沉溺的,她有迂回却强韧的主动性(“时而似意志的行动,时而又似屈服的行动”),在与蓝色不断地碰撞、交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