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简史:一文读懂国产导航的26年成长路|甲子光年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里都有它,你该了解一下。
作者 | 刘景丰
编辑 | 火柴Q
6月23日9时43分,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至此,中国耗时26年、投入超过120亿美元、先后发射59颗卫星的自研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建成。
这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彻底结束了依赖GPS的历史。
这也意味着,北斗将向目前仍占据着1.2万亿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90%市场份额的GPS导航系统发起新一波冲击。
有多少成绩,就要付出多少汗水。回顾26年的北斗研发与组网历程,有核心设备被卡脖子的无奈,有以4小时险胜频率之战的惊险,也有冲破封锁后一年发射18颗星的自豪。
北斗的历史,凝结着中国科技在封锁环境中仍努力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在当下这个多事之秋,北斗26年来时路,对中国新一轮的科技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借鉴。
1.“双星定位”的北斗一号
导航系统的诞生,最早源于战争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等国家发动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一反传统作战方式,美国祭出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结果,战争仅用40余天便结束,美军以146人阵亡、467人受伤的代价取得战争胜利。相比之下,战败的伊军伤亡人数达10万。
事后美国在对这场战争的总结报告中,将胜利归功于一项新技术——美国于1973年开始研发和建设的GPS。
正是借助GPS的定位、导航能力,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极高的命中率直达目标,既避免伤及无辜,又大大提升作战效率。
从此,便流传出一句军事名言:谁能掌握卫星导航的优势,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