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简史:一文读懂国产导航的26年成长路|甲子光年(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甚至1996年7月,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33个西方国家又签署《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等国家实施军用、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的控制清单,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新材料等9大类高新技术被实施禁运。
在既缺钱又缺技术的情况下,北斗系统被逼出来了自己的“开创性”:
当时的北斗一号研发团队,陈芳允、孙家栋等人没有选择采用GPS的无源定位技术,而是基于有源定位技术(定位时,用户终端需通过导航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一个申请定位的信号;无源定位则不需要),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就可以对地面目标和海上移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且能覆盖中国及周边区域。但北斗一号没有高度信息。
而要完成相似区域的覆盖,按照GPS和苏联的格洛纳斯(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系统的原理,至少需要三颗卫星。
北斗一号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它还具备一般导航卫星没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这意味着北斗卫星同时具备卫星的3个主要应用方向——“通导遥”(即通信、导航和遥感)中的两项。
这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花小钱办大事,一石二鸟。
立项6年后的2000年,北斗一号的首批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实验系统正式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尽管北斗一号看上去简陋,但意义非凡,凭借这两颗卫星,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3年,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北斗实验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增强。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当时距北斗正式起步已过去9年,但北斗与GPS依然差距明显。
北斗一号的定位精度为20米,授时精度为单向100纳秒,短报文通信能力为120个汉字/次。相比之下,此时GPS不仅已覆盖全球,且民用定位精度和授时精度分别达到10米和10纳秒级别;军用定位甚至已经精确到1米。
而北斗一号只能提供模糊的定位、授时功能,而且无法测速。这样的北斗,不仅在商用领域没有优势(GPS可在全球免费使用),军用领域的价值也有限。
中国必须造出更精确的导航定位系统。
2.心碎“伽利略”
缺钱、缺技术之后,中国作为导航系统战场的后来者,还面临着第三个资源挑战——缺频率。
中国要真正在北斗一号的基础上提升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性和扩大覆盖区域,就要发更多卫星。而卫星上天的前提,是拥有合法的频率轨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