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如何高质高产?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如是说(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杨阳。
走出舒适区,人一定要有梦想
我在台湾出生成长,1982年于台湾成功大学物理系拿到学士学位,1985年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攻读研究生。
读本科时,我只是一个平均分不到70分的物理系学生,不会考试,也不知道怎样拿高分,虽然很努力,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但到了美国后,尽管就读的大学排名将近第200名,但老师们个个鼓励学生讨论,就算意见不一样也很欢迎。我这人天生就喜欢问各种问题,这种鼓励学生发表看法的科研氛围,让我如鱼得水,一下子变成一个门门拿A的学生。
在美国读研,最大感触是做习题——规规矩矩地做,常常做完就是深夜,有时还会做到天亮,而且老师批改很严,不对之处都会挑出来。对学生来讲,这就是一个蹲马步打基础的过程。因此我当老师后,通常不希望一年级研究生做科研,而要求他们专心修课,因为错过这个打基础的时期,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有百害而无一利。
求学期间另一件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事,就是当了五年助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书的乐趣和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现在很多研究生认为当助教耗费时间,但换个角度看,它帮助我学会如何与学生打交道,锻炼沟通和讲演技巧,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对教书有股热情。因为当过助教,我很早就认识到教学之所以令人着迷,就在于它借由人和人的互动,产生对一个人、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重要改变。
199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我拿到多个工作机会。我想将来做教授,所以最后选择到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做博士后。当时博士后薪水只有一年2.2万美元,不到有家公司给我的一半,也不能拿到绿卡。我那时很穷,很需要一份好的收入,就连导师也劝我留在当地。但我太太非常支持我去加州,我们都认为,人一定要有一些梦想,不能只是为了赚钱。所以我们就租了一辆货车,从美国东北沿海出发,开了大约五千公里,穿越美国大陆搬到西海岸。回头看,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我走出生活6年多的“舒适区”,到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到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后,我开始从事光学物理研究。实验非常不顺利,我夜以继日地做,很累,可就是没有结果。10个月后才发现,我用的激光仪器头一天就坏了。虽然累惨了,却也练出一身功夫,知道如何发现和排除故障。我当时的老板布赖恩·科勒教授是德国后裔,十分重视自己动手,训练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也都特别强。
做博士后大概8个月后,有一天我遇到一位读MBA的朋友,他在帮还有两年合约的博士后太太找工作。我问他为什么动手这么早,他说,你永远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来,如果没做准备,机会来了也会错过。这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促使我也开始找工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