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有些电影懂得美国的贫穷(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描绘贫穷的复杂现实,不仅仅是无尽的空虚,还有随之而来的羞耻和绝望的情绪,一直是个难题。对于那些受雇于好莱坞的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欧洲和亚洲的电影人在这方面有更有力的成绩。意大利有其新现实主义的原生传统,为我们带来了上个世幻中叶的心碎之作,如《偷自行车的人(Bicycle Thieves)》和《风烛泪(Umberto D.)》。在印度,萨蒂亚吉特·雷(Satyajit Ray)制作了他20世纪50年代的《阿普三部曲(Apu Trilogy)》中的人性化微观作品,设置的场景距离赤贫只有一线之隔。英国人肯·洛奇(Ken Loach,《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 ”)和比利时的达登内兄弟( Dardenne,《罗塞塔》,“Rosetta”),等致力于表达社会的声音,分别两次获得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奖。
但随着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比一年前更接近贫困,领取食品的队伍蜿蜒伸展直至地平线,也许我们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戏剧发行在后疫苗世界中能够神奇地反弹,贫困仍然会留在观众的脑海中,无论我们多么喜欢逃避现实和爆米花,我们都会咀嚼它。

《乡下人的悲歌》:有些电影懂得美国的贫穷


《城市之光》
值得称道的是,好莱坞在大萧条最糟糕的日子里,制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神话时刻:一个高潮迭起的特写,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将细致入微地继续开放。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年)是一部充满经济焦虑的喜剧。虽然影片中标志性的英雄的机智从来没有受到严重的质疑,但影片结尾时,小流浪汉看起来相当糟糕——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在监狱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衣服破烂不堪。但在最后一个镜头中,他被他所爱的人看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他的眼睛闪着亮光,知道不能再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她是否也爱他?渐渐变黑的镜头在卓别林颤抖的脸上既充满希望,又有着一丝丝的不确定。

《乡下人的悲歌》:有些电影懂得美国的贫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