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合法化困难重重,我们要以何姿态面对死亡?佛教:向死而生(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总而言之,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在最后的尊严与现实面前,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死亡呢?尤其是伴随着痛苦和绝望的死亡。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与“安乐死”不一样的看法,但他的立足点也是基于“生命关怀”。
“即使是我们所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象他们将何去何从,或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

安乐死合法化困难重重,我们要以何姿态面对死亡?佛教:向死而生


几乎失去行为能力的病患
索甲认为现代的大多数学者仍旧持有“断灭论”,认为“生命关怀”只局限于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之前,而没有考虑到人们去世之后的引导。当然,索甲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人物,他的观念必定会带有鲜明的佛教特征。索甲在《西藏生死书》中所阐述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在来世与现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他的观点在于,“生命关怀”并不仅仅要体现在人的生前,还要涵盖他死后的归宿。当然,这个观点有着鲜明的“轮回”和“来世”的佛教理论特点,或许很多人会以为笔者要宣扬迷信封建的东西,但事实并非是如此。
“(人死后也需要关怀),事实上,如果有人这么想,也会被斥为荒诞无稽。”《西藏生死书》中的这句话,表明了索甲对现代文明体系下的主流意识的洞悉,但他的观点却比“安乐死”要来得更成熟稳定。
以沃德金的思想来说,他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判断带有社会角色的特征,“安乐死”并非是出于当事人内心深处的“最佳选择”。以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举例,她作为“王明成母亲”的因素要大于“夏素文”,因此她得出的“最佳选择”实际上是为了儿子,也就是站在母亲的角度为儿子的经济考量。那么,经济上的“利益最大化”,与我们定义的“人格尊严的保全”的“安乐死”背道而驰。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沃德金的说法,他对于“安乐死”的态度是审慎甚至是消极的,因为人在最后抉择时的角色定位并不能被大众觉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