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欢:与戏剧休戚相伴五十载从“刺儿头”变“教头”(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初入戏剧批评界,林克欢就显露出新一代戏剧人的锐气。1979年8月,他去参加民委与中国剧协联合召开的《王昭君》研讨会。此剧是曹禺先生在搁笔近20年后秉承周恩来遗愿所做的,以歌颂民族团结为主旨的历史剧,其地位可想而知。满屋白发苍苍的前辈都不吝赞美,到了最后十分钟,才有一个让年轻人发言的机会,林克欢当即举手,提出了数条批评意见,现场一阵惊诧,惹得主持人连忙说“这是他个人的意见”。林克欢则反问道:“谁的意见不是个人的意见呢?难道说你们都代表组织,只有我代表个人?”
经此座谈会,剧协不少人都记住了青艺有个年轻的“刺儿头”。林克欢为自己在戏剧批评界的起跑打响了发令枪。
3“戏剧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表达和表现的自由”
1980年,一个激情澎湃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正如林克欢所料,《报童》式的戏剧很快便不再被观众理会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让一大批戏剧人急切地想要打破陈规,尝试新的舞台表现形式。林克欢也深受西方理论的滋养,开始以笔为戈,与戏剧界的同道中人一起,竭力声援那些给戏剧舞台带来新突破的创作者们。“1980年,马中骏他们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创作了《屋外有热流》,到了北京以后只演了一个内部场,文化宫的领导很害怕,北京的一批老专家也都持否定意见。我和杜清源、童道明几个人当时都是中年人,笔头比老专家们快,马上就给报社写文章肯定这个戏的革新意义,这样第二天各大媒体上就全都是我们几个人肯定的意见。” 那时的戏剧舞台仍被封闭僵化的理念所占据,是否肯定“现实主义”在各种创作方法中的主导地位,更被视为非常严肃的、远远超出艺术本身的问题。
在这种局面下,理论界对《屋外有热流》的肯定就变得格外重要。
时代的“热流”终究是挡不住的,随着陈恭敏、胡伟民等一批戏剧家的发声,“戏剧观大讨论”很快在戏剧界全面展开了,林克欢全情投入到这场长达六年的论辩之中,他与杜清源和童道明思想相近且私交密切,便被视为“同党”:“因为恩格斯有本《反杜林论》,所以我们三个人就被叫做是‘杜林童’”。他们一方面如饥似渴的吸纳新理论,一方面与戏剧创作者密切互动,做他们坚实的理论后盾。林兆华的《野人》、王贵的《WM(我们)》、胡伟民的《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林克欢积极回应着新时期戏剧舞台上的每次突破,随着舞台活力的全面迸发,林克欢的文章也“多到满天飞”。“戏剧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表达和表现的自由。”林克欢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