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评《西比尔,或两个国度》丨“盛世哀歌”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 by Benjamin Disraeli, Wildside Press, March 2004, 412pp1845年,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的第二部《西比尔:或两个国度》(Sybil, or the Two Nations)问世,风靡一时。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中期英格兰社会的真实状况,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政治小说”之一。巧合的是,恩格斯在同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也认为随着贫富差距加大,英国事实上已分裂为“两个国度”——“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地不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恩格斯本人显然注意到了他和迪斯雷利的相似之处——他在1892年德文版中加入一则注解:
“大家知道,狄思累利在他的长篇小说《神巫,或两种民族》中,几乎和我同时说出了大工业把英国人分为两种不同的民族的见解。”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国外表光鲜,有太平盛世之美誉。事实上,早在迪斯雷利开始小说创作之前,英国就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它的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全球三分之一,钢铁和煤炭产量占世界半数;此外,英国商船纵横全球,繁盛的殖民地“贸易”将世界各地财富源源不断运回母国,伦敦由此也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它的国土面积超过三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日不落帝国”。毫无疑问,英国率先发动的工业革命为本国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这一场变革也深刻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英国社会最终沦为贫富之间存在不可逾越鸿沟的“两个国度”。
日后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的迪斯雷利政治嗅觉异常灵敏。1830年代后期宪章运动兴起之初,他便满怀忧虑,担心这场运动将会动摇英国君主制的根基。根据传记作家的看法,迪斯雷利选择以小说而非政论文形式探讨这一社会问题,乃是因为这是普通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且影响深远——二十世纪初梁任公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倡言“欲新政治,必新小说”很大程度上便受此启发。正如小说副标题“两个国度”所示,《西比尔》旨在揭露“饥饿的四十年代”造成英国社会矛盾激化,一场暴力革命已迫在眉睫。基于议会社会调查委员会蓝皮书(Parliamentary Blue Books),加上作者本人在北方制造业城镇考察时的亲历亲见,迪斯雷利以1840年代欧洲革命和宪章运动为背景,着力描绘工人阶级、女性和童工等弱势群体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包括但不限于低薪、恶劣的住房和工作条件),以及工业城镇的肮脏环境和悲惨景象,并将这一英国社会病归结为英国社会整体的道德堕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贪婪自私和底层民众的麻木不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