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第四,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很多“空心病”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多次电休克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徐凯文教授也因此认为生物学因素并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第五,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不是因为遇到挫折,而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第六,通常,“空心病”的形成已经不是一两天。很多孩子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们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第七,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徐凯文教授认为,“空心病”难以通过改变负性认知来解决的,甚至也不是探讨他们的原生家庭、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他发现很多“空心病”的孩子虽然和父母有一些冲突,但整体关系不错,总的来说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上的心理创伤。
换言之,徐凯文教授发现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创伤疗愈等方法对“空心病”效果也不大。
从以上的列举来看,“空心病”属于一个症状学表述。而从这些核心症状来看,其实“空心病”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空心病”人群指的就是外在表现非常优秀,但内心空洞的群体。徐凯文教授接触到的、予以研究的基本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是他提出“空心病”的样本基础。
而广义上的“空心病”人群可以指基本符合上述症状,但不一定成绩很优秀、表现很突出的群体。在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人不在少数,大量处于重度抑郁发作中的患者都可能认为人生根本没有意义。
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说,如果从主流精神医学的诊断体系出发的话,“空心病”的症状其实可以对应以下这几个诊断:
重度抑郁症,有典型的情绪症状,并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大众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人际关系良好,刻意维持外在的美好形象,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难治性抑郁症,多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还有就是双相障碍。这个中原因有多种,可能因为其服用抗抑郁药而出现“转躁”;也可能是因为又有过大发脾气、砸人毁物的表现;又或者是他们曾为了获取好成绩而拼命学习,甚至学习“上瘾”,进而被一些精神科医生认为这是精力充沛、轻躁狂发作的表现。
以上这些情况都不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甚至不排除是过度诊断。当然,有的患者可能在得到外界夸奖时,确实有过短暂的欣喜若狂、狂妄自大的表现,符合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