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自然守护者们的“AI变形记”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因为百度大脑,无论是林聪田的“生物记”,还是孙钰的“虫数统计”项目组,生态学研究迎来的“智变”都开始显而易见。AI 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能做的还有更多。
过去,跋涉千里,探寻未知的领域
带着相机、拿着望远镜,在野外仔细地搜索和分辨野生动植物类,再背上一本厚重的工具书……这是生物学家在野外调查时常用的装备。

科研机构:自然守护者们的“AI变形记”


在生态学研究人员的眼里,动物随着季节更替、时间变化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特征,以及生物生存的地理信息、环境信息等都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但在过去,这些数据只能依靠他们逐一记录。而这一过程却始终要伴随着沉重的装备、繁琐的操作以及长期的出差。
也正因为此,生态学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目前,做动物分类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但是公众想了解自然、了解生物的愿望却越来越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程师林聪田无奈地说到。在经过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后,他认为,目前单纯依靠人工完成动物分类困难重重。
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智能感知实验室的负责人孙钰老师,他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就是去发现新的技术以替代繁重的人工劳动来预警红脂大小蠹爆发。
红脂大小蠹虫是森林的 “迷你杀手”, 它们以树为生,以树为食,在树中蛀出一个个坑道,最终将整个树蛀空。据统计,目前至少有 600 万株松树“命丧虫口”。
“然而想要消灭这种害虫着实不易,传统的诱捕方式要靠纯人工,森保专家走到森林里面,诱捕器把它拿下来,需要运用相关昆虫学专业知识,才能识别红脂大小蠹,记录下来,再带回去统计,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孙钰介绍,因为每个诱捕器捕获的间距比较大,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路上。
无论是观察鸟类,还是治理病虫害,传统的研究方式在智能化的今天,确实显得费时又费力。
现在,运筹帷幄,集结 AI 的力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