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有同情心吗?(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哲学教授Erick Ramirez提供了一个更有趣的思考角度。VR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情心,这点诚然不错。但是,VR不能产生真正的同理心。

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有同情心吗?


《虚拟实惊》(Otherlife,2017)中的角色仁·阿玛瑞发明了革命性的药品型软件,可直接在人类大脑中创造虚拟现实,几秒钟就能体验几小时或几天的激动人心的冒险。图为该剧剧照。
为了理解Ramirez的观点,有必要谈谈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差异。虽然在中文世界里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但同情心(sympathy)更多是一种关怀与爱护的情感,而同理心(或移情,empathy)侧重于认知和理解的能力。当一位好朋友失去亲人时,你想要走上前安慰。这样做很可能是出于同情。你的主要感受出于对好友的关心。好友痛苦的表情让你难过,安慰别人的同时会让自己舒服。与此同时,你不需要理解失去亲人是怎样的感觉就可以产生同情。
同理心则不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失去双亲而痛苦流涕,让你联想起自己失去亲人的感受。你完完全全理解这个人如此痛苦的原因,你甚至能感受到痛苦的程度。“我不知道说什么能帮助你,但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很多时候,移情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你漠不关心的陌生人,或者纯粹的虚构人物。
VR可以让大学生同情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但无法让大学生体会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真实痛楚。无家可归的窘迫处境激发了请愿人士的爱心,但参与过试验的他们仍然不能以一个流浪汉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一方面,制造同情相对容易,有时廉价的情感诱导还会造成同情的滥用;另一方面,真正的移情是很困难的,有些情况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寄希望于VR技术培养同情心,恰恰指向了社会的冷漠与无助
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早在1974年就探讨过这样的问题: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在内格尔看来,即使一个人昼伏夜出,甚至长期倒挂在晦暗的山洞里,也不可能知晓蝙蝠的生活感受。蝙蝠的内在认知方式与人类迥异,即使面对相同的颜色、气味、痛感等外部信息,实际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即使我们用最大的努力以蝙蝠的身份生活,我们也无法以蝙蝠的视角看待世界。VR模拟的场景也是如此。即使每天用四只脚走路,体验者也不可能知道一头奶牛面对屠宰场的真实情感。体验者只是从人的视角想象奶牛的无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