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有同情心吗?(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不仅人与动物的认知模式不同,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生活经验、自我反思、情感与期望等等塑造了世界在我们眼中的呈现方式。在感知外部信息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融入其中。VR可以尽力还原边缘人群的周遭环境,却无法重塑这些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的环境可以激发我们的同情心,但要和不熟悉的群体产生共鸣是极其困难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VR如何拟真也改变不了每个人的内在认知模式。但是这样的苛求不免过于严厉了。真正的进入对方内心,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事。寄希望于VR技术培养同情心,恰恰指向了当代社会的冷漠与无助。另一方面,对很多弱势群体而言,病态的同情心比漠不关心更加伤人。他们说,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感受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事态并不会因为几句好听的话而好转。随意敷衍地安慰只会造成二次伤害。

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有同情心吗?


《触不可及》(Intouchables,2011)剧照。
记得在电影《触不可及》的开头,遭遇意外瘫痪在床的富翁想要招聘一个全职护理。他拒绝了形形色色的人选,最后选择了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小伙子。很多人不理解富翁的决定。这个年轻人文化程度低还时常嫌弃你,为什么雇用这么一个不上心的人?富翁这样回答:“因为他没有同情心,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
富翁想要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想要被聆听,被接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相反,病态的同情心不愿一起承担痛苦的感受。优越感心理在背后作祟,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可怜别人的处境。轻描淡写的安慰只是在揭伤疤,虚伪的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讽刺。
当我们热衷于在朋友圈转发那些关心边缘人群的文章时,我们了解别人的真实感受吗?我们清楚别人的真正需求吗?还是把他们当作了释放泛滥同情心的对象?真正的同情心不求回报,不是利用对方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