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开头能猜到结局?故事成也法则,败也法则(8)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民间的主体性被研究者取代了吗?
新京报:作为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民间歌谣与传说其实是理解中国底层社会运转的重要场域。你在书中提到,很多民俗现象之所以不可解,除了历史遗迹缺失外,还因为我们总是试图从民众的自我表达中寻求民俗真相,这样的做法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说“民俗的实际功能与民俗的自我表达是两回事”?
施爱东:我先举个例子,山西洪洞有个非常盛大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演的是迎送娥皇、女英的故事,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马子得到神灵附体,降言各种“神谕”。北京大学的陈泳超教授在调查中发现,这一活动的实际掌控人是一位名叫尤宝娅的女子。尤氏既有政治也有经济方面的背景,能够从各种途径募来款项,各地庙宇都希望从她那里拿到钱,都得听她的。尤宝娅知道马子是神的代言人,因此掌控了整个仪式圈内大量的女性马子。凡是她的决定(类似于什么庙该建、什么庙不该建这样的重大决策),一般会都通过马子的“神谕”发布出来。

看到开头能猜到结局?故事成也法则,败也法则


《聊斋新编》(2015)剧照。
当地老百姓是相信“神谕”的,要不马子这一角色也不可能延续千年。可是,所谓“神谕”,真的体现了神的意志吗?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马子,表面上是为神代言,实际上是为尤宝娅代言,作为代言的回报,很可能也就是一些小恩小惠。我们如果相信村民的自我表述,那我们当然就得相信马子所说的话就是神的意志。但是作为民俗学者,我们必须知道,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表面上是神的意志指引着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的意志决定了神的表述。
此外,很多民俗学研究者倡导替当地人发声,质疑研究者的叙述解读是否替代了当地民众自主表达的主体性,但我认为,研究本身不等同于地方志书写,也不是为当地民俗唱赞歌。比如,一些美国民俗学者过度讲究学术伦理,认为调查研究的成果需要得到当地民众认可才能发表,但是你想,哪个当地人会愿意成为“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呢?这种过度的伦理束缚,事实上约束了民俗学在美国的发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