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国家队,中国化学:打造新材料创新平台,开拓第二增长极(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化学具备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和工艺路径储备,或可在规模化生产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常一种化工品会有多种工业化制备方法,不同的工艺技术方法会有各自的优劣,如成本较低的方法可能对技术水平和经验的要求较高,低技术门槛的方法可能对资金规模的要求较高。
不同的公司受限于自身禀赋的约束,会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工艺技术和规模化路径,中国化学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尽可能选择成本较低、综合效率较高的工艺路径。

化学工程国家队,中国化学:打造新材料创新平台,开拓第二增长极


1.2、实例 1:合成氨——产业化历程久远,不同工艺路径效益仍有差异
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取氨到工业化生产氨,历时 159 年氨作为化工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肩负农业增产及生物能源双重使命的工业产品。
1754年,化学家布瑞斯特丽(Briestly)用硵砂和石灰共热第一次制出了氨,但常压下只有在相当低的温度时能生成百分之几的氨。
1908年科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提出在高压下实现合成氨工业化,但单次通过反应器生成的少量氨并不能实现工业规模的生产,想要达到工业化开发的阶段,还需要设计出生产廉价氢和氮的方法、找到一种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并开发出适用于高压合成氨的设备和材料。
190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博施(Carl Bosch)在经历了大约 2000 种催化剂、近 6000 多次实验后,终于找到最有效的 Fe3O4催化剂,解决了这一难题。
1913年,德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合成氨厂,实现了氨的工业化生产。
实验室合成氨的制作一般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的,而工业中为了提高效率,常用的压强为 20MPa-50MPa,温度为 450-600℃,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并对原料进行循环使用。

化学工程国家队,中国化学:打造新材料创新平台,开拓第二增长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