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象环生、千钧一发——两件红山玉龙成为“国宝”前,有多惊险?(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1、国家博物馆藏墨玉龙出土经历

险象环生、千钧一发——两件红山玉龙成为“国宝”前,有多惊险?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的赛沁塔拉村,一位名叫张凤祥的农民在村后小山劳动时,挖出了一件沉甸甸的“废铁”。他还不知道,手中捧着的这件其貌不扬的土块,竟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宝,并将对中国考古和文化的研究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它,就是后来声名远扬、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张凤祥向调查组描述了他发现国宝的情形——“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我在离村子后面不远处的地方挖坑时,脚下的铁揪突然碰到了石头块,我俯下身子一摸,发现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把石块捡干净,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块像马蹄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以为挖到的是一块废铁一一一铁勾子,也许能到废品收购站卖上几个钱,于是,顺手放在一旁。”收工的时候,张凤祥把它带回了家里。
时隔数日的一天,张凤祥那时仅六七岁的弟弟张凤良,因没什么玩具,就把扔在墙角下的像"马蹄铁"一样的东西拎出,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并拖着"马蹄铁"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了起来。拖玩时间长了,这东西渐渐露出本色。大人近前一看,这不是铁,是玉石。张家人心一动,玉石不能洗烟袋嘴子吗?可拿给懂行人一看,说这是菜玉,洗出烟袋嘴子也不好看。
大队书记韩荣得知后,让张金贵拿到旗文化馆,说:"兴许是文物,咋还不给你个工钱。"于是,他第一次拿着此物来到旗文化馆。阴差阳错,他并能没见到搞文物的负责人,而值班的人草草地说“这东西没什么用”。后来,张家找大队支部书记要交给大队。支部书记说:"你还是交文化馆吧。去没找准人,如再去,你们找馆长。"一段时间后,张家又拿到了文化馆,并要求付给一些钱,旗文化馆主管文物的副馆长王志富很爽快地付给30元钱(据说是他自己拿出近一个月工资),收下了这件玉龙。
1973年,王志富找到时任辽宁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队长李贵,让他看这具猪鼻、马鬃、蛇体的怪东西。李贵,毕业于东北大历史系,他所读的教科书及出土文献资料从没见过此物。于是他说:"老王,你好好把这东西保管起来,我回去跟李文信馆长(时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汇报一下。”当李贵向李文信汇报此事时,在场的郭大顺(1962一1965在北大从师于中国新石器时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研究生)说:"想尽快来出土地看一看。"这一愿望在1975年他担任辽宁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副队长时才得以实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