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或“逃”:童年不良经历教会大脑的模式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今天看了一部让人很震撼的纪录片《Child of Rage》,主角是一个叫Beth的6岁半的小女孩。
Beth在19个月大的时候,和弟弟Jonathon一起被一对牧师夫妇收养。不久后,夫妇渐渐发现不对劲:Jonathon 在早上起来时经常说自己肚子疼。他们把他带去医院看病,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姐姐——Beth经常会进弟弟的房间,击打他的肚子,用他的头撞地板,不顾弟弟的尖叫和求饶。
她会虐待动物,将鸟巢里的小鸟拎出来,拧断它们的脖子。她还会表现出不恰当的性行为,每天都当着他人的面,在公共场合自慰,甚至自慰到流血;她还会对自己的弟弟进行性侵犯,比如捏他的生殖器,将手指插进他的肛门。
在片中看到Beth用天真无邪的眼神,若无其事地说出“我想杀了他们”的时候,你可能会怀疑她是个心理变态者。
然而,事实是,Beth自己也是个受害者。1岁的时候,她的生母去世,她的生父对她进行了严重的忽视和虐待,曾多次对她进行性侵。她的不良行为的来源,正是她自己曾经受害的经历。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命的早年有过不良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就是童年不良经历。
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AC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上世纪90年代,医生Vincent Felitti在对肥胖病人的治疗中意外发现,在那些治疗失败或者效果不佳的病人中,很多都有早年受到性侵的经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