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或“逃”:童年不良经历教会大脑的模式(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童年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一些经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通常在5岁以前)便出现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文章开头提到的Beth就被诊断为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是一种由“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发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应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胁性的互动中也表现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发作等。他们是一群可能在街上会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区别不大。很多这样的孩子也很少叫妈妈(APA, 2013)。
Beth的治疗师Dr. KenMagid说,由于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遭受了虐待,使得他们和其他人没有能够建立起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意识、也毫无心理负担地伤害他人。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样极端的表现,但是,无法与他人建立依恋,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无法应对压力,在非威胁性的环境中仍然警觉、害怕、悲伤,却是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的普遍表现。Felitti认为,当我们一次次地被暴露在引发压力的情境下时,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会处于过度工作(overdrive)的状态,这会使得我们会在日后的漫长时间里,失去适当、有效地应对未来压力的能力(Shonkoff, 2012)。
一系列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这或许是因为,童年不良经历造成的“有毒的压力”(Toxic stress)会在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大脑。
1. 面对压力,容易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在大鼠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那些在幼年时被置入引发恐惧的环境中的大鼠,表现出了杏仁核(Amygdala)的长期活跃。杏仁核是我们应对和判断外界信息的部位,当我们认为外界环境有危险时,它就会使我们处于“战或逃”(fightor flight)的模式中,而如果在早年经常会感到威胁,杏仁核和眼窝前额皮质受到频繁的刺激,处于长期活跃状态,其判断和反应能力就会下降,导致在没有威胁的状态下也会做出过激的反应(Márquez, 2013)。
大脑皮层中灰质的密度高低对于情绪反应来说也十分关键。灰质密度越低,含量越少,情绪反应的能力越低。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与被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相比,由机构抚养长大的孩子(被认为是早期创伤人群)的大脑灰质含量更少;研究者认为,这会使得他们情绪管理的能力更差,更容易在很小的刺激下就引发愤怒和恐惧的情绪(Sheridan, 2012)。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