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但汉松谈美剧《英文系主任》:中美两国大学英文系的共通点是“浓厚的末日感”|专访(11)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生,就不同了。在中国高校,博士生如果没有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是拿不到毕业证的。而现在的期刊生态是,如果你缺乏好的理论概念包装,论文是无法发表出来的。所以,研究生的确需要了解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不断揉捏掰碎了放到自己的文本解读中。这就变成了一种“生存技能”,没有真不行。
我在教学中还是希望能兼顾。我不像一些老一辈的学者那样完全排斥理论,看到理论大词就翻白眼,觉得这些全是装腔作势。我是想取得一个平衡点:文本要亲力亲为地去细读,但也要知道最新的理论方法。我一直觉得,文学理论还是挺重要的,很多人论文写得不好,不是理论本身的错——德里达,拉康、德勒兹这些人本身的文学造诣是很高的——而是我们使用理论的方式过于机械功利了,造成我们对文本的不求甚解。
界面文化:你认为英文系在当今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但汉松:剧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说,大学教授能够给学生中一个避难所,让他们免受各种胡说八道(bullshit)的荼毒。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审美判断、思辨能力和对道德复杂性的认知。在不断走进那些伟大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对这个后真相时代泛滥的各种胡说八道产生免疫力。我认为,这个是英文系存在的最重要价值。
在英文系,我们能学到的一些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西方近四五百年来的崛起,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各种弊端。同时,通过在英文系的学习,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的人文传统以及中国未来的文化命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英文系早就已经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存在了,这里既有西方文学的经典,也开始强调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取向,打破简单的国族概念。
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追求文化主体性的当下,英文系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来说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乔治·斯坦纳有一句话特别好:如果你不懂外语,就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母语。同样,我们似乎也可以说:如果你不了解西方文化,恐怕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
我始终认为,文学经典具有超越时代和国族的力量,它不独属于某个国家、某种语言,或地理意义上的西方/东方。在这个意义上,我还是蛮相信哈罗德·布鲁姆的感受。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图片来源:Wikipedia)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