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藉藉谁说无名?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农。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此句出自汤显祖名剧《牡丹亭》中的《劝农》一折。戏中杜丽娘之父杜宝在春耕时节巡行乡里、劝课农桑。
清时,《劝农》一戏是在先农坛举办耕藉礼的保留剧目,特称《杜宝劝农》。光绪、慈禧死前一年(1908),三月初一在颐乐殿演戏,第一出戏就是《劝农》。
耕藉之礼,可追溯至周礼。天子、诸侯在春耕前举行耕作仪式,以寓劝农之意,此后历代均沿袭此制。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耕藉礼,见于《史记》,载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亲耕之事。
籍、藉、耤,古时是通假字。耕藉,又可写作“耕籍”或“耕耤”。如《史记》写作“籍田”,《礼记》《汉书》《旧唐书》写作“藉田”,至明清以后则多写为“耤田”。籍、藉源出于耤字。据古文字学家康殷《古文字形发微》认为:“耤,即人伸臂而耕的侧视图。”
藉、耤是多音字,一读如jí,一读如jiè。籍字只有jí一个读音。据《辞海》,藉、耤有“借”义,《易经》“藉如白茅”、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均应读“jiè”。
籍字,则无“借”义。书籍、籍贯、国籍等词也不能写作藉或耤。
藉田的藉,解释不一。《后汉书》载“籍,蹈也,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又有解释为“借”的。如郑注《诗经》说“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藉田”。“藉”字还转义为“助”,如《孟子》载:“助者藉也”,据历史学家徐中舒考证:“凡且声字,多与耤相通。租税之称,鉏耡之名,当即由藉转变而来。”

白茅藉藉谁说无名?


《诗经名物图考》之白茅
耒、耜是农具之本
耒、耜是最早的农具。
《周易》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包牺氏即伏羲氏,伏羲教会先民捕鱼狩猎。取代伏羲的神农,则指导民众使用耒耜。
《韩非子》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大禹治水,同样手持耒、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