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藉藉谁说无名?(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山东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现存《神农氏耕作图》《大禹治水图》两图,神农耕作、大禹治水,都手持耒。
《管子》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耒耜是农具之本。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在其名篇《耒耜考》中,做了大量考证,如:
一,耒与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歧头(两齿),耜下一刃(直刃或凸刃),耒为仿效树枝式的农具,耜为仿效木棒式的农具。”
二,古代农具的演变,耒和耜是基本。耒演变出锹、锸,耜演变为耕犁:“耒、耜两种形式,农人既须兼备,而终能遵献各自的道路演进者,乃因耒、耜二物,各有其通行的领域之故。”
三,古钱币的造型,仿自古农具。“从甲骨、铜器,到武梁祠石刻,将及千有余年,此千余年中,耒的演变,亦有可徵者。今传世古钱币有圆足布、方足布、尖足布者,即古农具的仿制品。”
耤,以耒为部首,代表使用耒的方式。甲骨文中之耤字,像人侧立推耒,举足刺地之形。“耒”字,下部有一短横,即为脚踏之处。
《月令·孟春》载:“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用耒耕作,所谓推,是要脚上给力的。
孔门“牛人”不叫“耕”
战国以前,两人共作,称为耦耕。
耦耕的耦,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均像二耒并耕之状,由此耦成为一对、一双的偶字,如《尔雅》解释说:“偶,合也。”
牛耕源起于何时,史学界说法不一,最早追溯至商代。可以确定,在两汉之时,牛耕已经推广至全国。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向全国推广用耦犁,二牛三人的办法,使铁犁和牛耕法逐渐普及。牛耕兴起,耒耜退居其次。
《史记》载,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两位“牛”人,一位叫冉耕,字伯牛,一位叫司马耕,字牛。
冉耕是孔门一期的弟子,患有恶疾,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去探病,不停地叹息,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冉耕之名,是不是能证明春秋时就已普及牛耕了?
《论语》中只提冉伯牛,不见冉耕之名。《论语·雍也》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是冉耕的晚辈,被孔子比喻为“犁牛之子”。此句之犁牛,有争议,一说指耕牛,一说指杂色牛,或作黧牛。骍且角指毛色纯红且牛角端正,与之相对,把犁牛理解为杂色牛,更合理。
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仁者,有话慢慢说。汉代孔安国《论语叙录》说,司马牛又叫司马犁,明代陶宗仪干脆把司马牛叫作司马犁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