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的历史符号学(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曾对自己亲政以来的半个世纪做过总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征,二曰南巡。”“西征”指的是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过去大多认为这两件事彼此之间并无联系,都是分开叙述,而张勉治却充满洞见地指出这两件乾隆钦定的大事息息相关。在他看来,乾隆1751年首次南巡和1757年第二次南巡之间之所以会格外关注军事武备问题,除了因为满洲民族身份的自觉认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准噶尔部在西北进行的战事正酣。
当1758年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乾隆在他1762年的第三次南巡中就精心谋划了宣扬战功的环节,他在扬州接见了已经归附清朝的哈萨克、维吾尔等内亚部落首领。乾隆不仅带他们领略江南名胜古迹,还请他们随圣驾检阅军队,甚至安排新疆维吾尔艺人为扬州当地的汉人精英表演“达瓦孜”(高空走绳索的杂技艺术)。对此,张勉治总结道:“乾隆皇帝不仅想向非汉族的部落首领炫耀江南的繁华,而且也向他的南方臣民展现他在内亚军事统治的切实证据。皇帝所编排的内亚人士和汉族精英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见面,意在提醒对方,他们只是一个幅员更为辽阔、多民族帝国的一部分,这一帝国不是任一特定疆域所构成,而是由一个移动满洲朝廷的军事力量和美德所建立。”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1954年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上的论文《扬州盐商:中国十八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一个研究》在西方世界开创了对于扬州盐商的认知和理解,多年后也为张勉治的南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乾隆统治的盛世时期,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商人地位抬升,人口增长和商业化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如何处理好与江南汉人精英集团的关系,是为乾隆南巡的第三层象征逻辑。
张勉治运用前人的研究数据证明,随着扬州盐商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乾隆朝廷的运转也越来越依赖盐商们的“捐输”,这些数额巨大的“捐输”对于乾隆克服1740和1750年代的水利和军事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就是补充南巡开销。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商人们从朝廷获得了优惠政策、地位尊严,而朝廷也在财政吃紧时找到了稳定的经费来源。
不过,乾隆很快发现,不少江南大盐商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致使腐败滋生,危及帝国的统治机制,特别是1768年发生的“两淮盐引案”,更让乾隆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整治盐政中的贪污。因此,乾隆在南巡期间连篇累牍地颁布上谕反对奢靡之风,提倡“还淳返朴”,过去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乾隆虚伪的辞令,但在张勉治看来,那就是乾隆在面对商人和地方官员勾结时的反应。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