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的历史符号学(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除了经济争夺外,在文化方面,乾隆亦通过推崇诗赋和赞助汉学(朴学)的方式,达到了与江南汉人精英博弈的平衡。张勉治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A.Elman)对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研究指出,“乾隆朝廷在南巡期间推崇诗歌——通过召试和更为非正式、沿途交换的诗赋进献,直接促成了在1750年代诗歌重新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富裕的江南人文荟萃,也有更多士人接受良好的诗学教育,因此在考试中重视诗歌对江南精英来说就意味着一种无形的优势。
在论证乾隆南巡与江南精英复杂的互动关系时,张勉治着重讲述了苏州文人沈德潜的故事。沈德潜出身苏州一个普通的士绅家庭,虽然拥有早熟的文学才能,但他在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时已经66岁,之前参加过17次乡试。不过,大器晚成的沈德潜随后十年的政治地位如火箭般蹿升,直接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沈德潜77岁时因病退休回到苏州,这时他已经和乾隆建立了密切的文学交往。
乾隆首次南巡的1751年,沈德潜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一职,此后书院的定位从传播宋代程朱理学变为偏重考据的汉学中心,包括培养学生对汉赋和唐诗的鉴赏能力,这些事业都得到了乾隆的大力支持和赞助。随后,乾隆又通过赠诗以及一连串的官衔和物质奖励,维系着沈德潜与朝廷的联系。
沈德潜最终在97岁高龄时去世,生前与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关系密切,还为徐述夔作传,称其“人与文章皆可为法”。不过他万万没想到,死后会因徐述夔《一柱楼诗》文字狱案而身败名裂。徐述夔案发后,乾隆意识到此前对于沈德潜过于信任,重读其诗文时又发现了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因而下令追夺沈德潜的一切谥典官职,怒斥其“卑污无耻”“玷辱缙绅”,将其撤出苏州地方乡贤祠,依律剖棺戳尸。
从沈德潜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尽管乾隆尽力拉拢江南地方精英,但终究效果有限,某种程度上甚至反而加深了地方的反满情绪。面对江南汉人优越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乾隆应对的态度不免令人玩味,这也反映在他南巡途中所写的大量御制诗中。
乾隆皇帝一生存世的诗歌数量之多且滥一向为人津津乐道,专业评论者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直言:“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正因如此,乾隆的诗歌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都是如此。而张勉治在书中则转辟一章,采用通常是中文系的文本细读方式,一句句地分析乾隆南巡时的诗歌写作以及从中传递出来的暧昧情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