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牧师日记》:有文学味儿的纯粹艺术,超验主义下的苦难救赎(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就像布朗说的:“世界上的每一种信仰无不基于虚构。接受我们无法证明却以为是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信仰的定义。”对于年轻的牧师,那种信仰,无法证明,无需证明,即使不被理解,在心中也永存不灭。
善与爱的苦难救赎牧师对于世俗世界的失望和困顿都写在了日记里,但是他在与世俗世界中的每个人相处过程中,都在走向自我完善的道路,也是内心世界的真善打败现实世界丑恶的过程。
第一次是当他得知侯爵女儿被家人虐待时,他主动说服侯爵夫人。夫人写信感谢他,他的灵魂获得了第一次重生。
第二次是他去找戴尔本德医生,那是救助每个人的神父,他顿时觉得自己曾受过的苦难,得到了慰藉;第三次是最后他伴随着电影十字架的出现,走向死亡,灵魂得到了救赎。

《乡村牧师日记》:有文学味儿的纯粹艺术,超验主义下的苦难救赎


死亡是很困难的,尤其对于尊严。
但是他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带着绝对的坦诚,感激并宽容这人世间:“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慈悲的”,他获得着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也完成了救赎人间的使命。
死与生的轮回与超越布列松导演曾在《电影书写札记》中谈到“两次死亡与三次诞生”。
我的影片首先诞生于我的脑海中,然后死亡于剧本上;它又通过我所使用的活人和真实物品复活,然后又被杀死在胶片上;然而一旦被摆放在某种秩序中,被放映在银幕上,则像水中的花朵跃然而生。
首先,死亡与诞生存在于布列松导演作品和小说之间。意念诞生与死亡;人物的诞生与死亡;最后是在读者那里,这一切都得到了重生,而这种重生不是再生,而是一种超越。
导演强调重视读者的再创造意义,留有很多残缺供读者“填空”。对剧本的理解,所产生的意念,所塑造的角色,被放置在银幕时,就交给了读者。读者在影像中寻求共鸣,试图理解并超越其剧本影像本身存在的意义空间。
其次,死亡与诞生存在于主人公年轻牧师身上。在与村庄的世俗世界抗争中他的身体渐趋死亡,但是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带着永远的十字架离开人世,但精神世界将永远复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